周口
景点TOP5
铁水牛原坐落于沙、颍、贾鲁三河交汇处,现位于沙河北岸老桥上游桥头处。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是当时记载沙河水位涨落、汛期报警的标志。1935年周口沙河桥建成,铁牛从沙河、颍河、贾鲁河汇流处迁到现址,仍作为记载河水涨落的标志。十年动乱期间,清建的铁牛被当成"四旧"之物,化为铁汁。1982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重建,将原来的铁黄牛改为铁水牛。
位于扶沟县城内的吉鸿昌烈士纪念馆为省级文保单位。江泽民同志为该馆题写馆名,为纪念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而建。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占地6300平方米,由山门、广场和展厅组成。大门朝东,巍峨壮观的仿古式门楼正上方由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亲笔题写的馆名:“吉鸿昌将军纪念馆”。进入园内,两侧有假山点缀,水泥道路两旁平坦有形,北侧有1987年省人民政府批复的“河南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的立碑。西侧为小何庄殉难烈士纪念碑(30平方米),沿路北行是纪念馆广场,广场面积600平方米,广场正中央由花岗岩砌成的底座上,竖立着戎装的吉鸿昌将军半身铜像。广场正北就是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的主展馆,展厅面积为190平方米,展出实物10件,展出版面163副,主要介绍生平事迹。东 侧为名人书画馆,内展邓小平、陈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吉鸿昌将军的亲笔题词,另有书法家,书画家等名士笔迹134副(件),所展版面面积130平方米。最西侧为扶沟县烈士事迹陈列馆,全县有386名有志之士为国捐躯,展厅利用版面63副90平方米,展出22名烈士的英勇事迹,展出实物108件,扶沟县革命烈士英名台上记录着各乡镇近300名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英名。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前身为扶沟县烈士陵园,筹建于1962年,1964年陵园建成,1979年筹建激鸿昌烈士纪念馆,在将军牺牲50周年即1984年之际,更名为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东临周郑公路,南临311国道,距京珠高速公路45公里,交通便利。纪念馆整体搬迁工作已纳入县政府2003年十二件实事之一。2004年完成配套设施和绿化,新址设在县城南三环路侧,是省、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
1985年,商水被河南省评为洼地改造先进县,全国有100多个地、县派人前来参观交流治水经验。其后,商水坚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农业增产创造条件,仅1999年就新打机井3800眼,配套3070眼。开挖清淤沟渠1527条,长1988公里。新开整修道路1485条,长1796公里。维修桥涵闸285座。改造坑塘41个,面积52亩。累计完成土石方889.7万立方米。全年新增旱涝保收田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1万亩。近年来商水还建造了沙河大路李橡胶坝灌区、沙河马门灌区、汾河周庄闸灌区、汾河雷坡闸灌区四大引水补源区,补源面积100多万亩。尤其是沙河大路李橡胶坝,是全县近年来自力更生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的技术先进的引沙补源工程,抬高西部乡镇地下水位3米,缓解了地下水资源紧缺的状况。目前,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02万亩,旱涝保收田68.9万亩。机井24000眼,实现了50亩地一眼井。全县134万亩耕地7天可普浇一遍水。
沈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南边沿,地处颍水中游,西邻项城市,西北、北部接淮阳和郸城两县,东南与安徽省界首市和临泉省毗连。总面积1007平方公里,耕地100万亩,总人口11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72‰。辖槐店、老城、刘庄店、留福集、傅井、赵德营、纸店、新安集、白集、刘湾10镇和周营、石槽集、莲池、范营、大邢庄、冯营、李老庄、洪山、北杨集、卞路口、北郊11个乡。 2000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各乡镇兴办农业工场,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推广先进技术,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万亩韭菜种植,以此为龙头,促进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总产值完成18.67亿元,比上年增长5%。粮、棉、油生产,由于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推广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管理,防治病虫害,战胜夏季干旱少雨,秋季雨量过多的灾害性天气,取得了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57.6万吨,比上年减少0.9%,、棉花总产6823吨,比上年增长68.8%、油料总产15406吨,比上年增长16.3%。畜牧业年末大牲畜存栏11.85万头,比上年减少15.7%;山绵羊发展较快,年末存栏62万只,比上年增长13.1%;生猪存栏42万头,比上年增长4.1%。肉类总产量7万吨,比上年增长12.6%。农村经济发生了重要变化,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04元,比上年增长5.3%。 工业生产,在国家增加投资、推动生产,启动市场和实行积极的财政信贷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推动下,狠抓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扶持集体个体工业发展,在市场继续下滑的情况下,抓产促销,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态势,县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31.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工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受到高度重视。年初申报的十个重点项目,有五个列入省工业调整重点项目。 乡镇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制订优惠政策,加速结构调整,促进新产品开发,出现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年底完成总产值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实现营业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实现利润2.6亿元,比上年增长8%;上缴税金515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比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取得新成效。通过参加全国有影响的大型经贸活动和广泛开展内引外联,2000年全县共签订引资项目21个,协议引资额3.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8亿元;完成外贸出口4000万元。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比1995年年均递增29%。基本完成了纸店国家粮食储备库扩容工程、颍河商贸城二期工程、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汾泉河治理一期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任务。漯(河)周(口)界(首)高速公路沈丘段建设和商(丘)临(泉)公路北段改建工程已全面开工。全县县乡公路好路率83%,年供电量1.5亿千瓦时,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达78648门。 城乡市场稳定,市场物价开始回升。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完成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社会外贸出口总额完成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7%。消费品市场的特点是:城镇消费品销售额增幅高于农村,农村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居民消费量和档次逐年提高,名优特新商品销路看好,价格回升;农副产品价格有所抬头,季节性商品行情看好。 财政收入完成8622万元,比上年增长13.8%;金融部门积极组织存款,合理投放贷款,盘活死滞资金,支持重点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底各项贷款余额24.43亿元,比年初增长7.1%;各项存款余额23.55亿元,比年初增长12.8%。其中城乡储蓄余额21.02亿元,比年初增长12.2%。 科教文卫体社会事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工作积极实施科技星火攻关项目,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3%,其中农业25%。教育工作,巩固“普九”成果,加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都达到95%以上,高中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生素质明显提高,高考上线率达到76%。
包公祠位于开封市包公湖畔,占地一公顷左右。全祠由主展区、园容景区和功能服务区三部分组成。主展区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回廊、碑亭、大门、二门等,陈列包公铜像、铜铡及包公断案蜡像、包公史料典籍、《开封府题名记碑》、碑文等。风格古朴,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