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景点 >云南 >昭通

昭通

景点TOP5

  • 1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位于盐津县西南15公里的豆沙关,有213国道从旁经过,为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秦、汉“五尺道”的要隘。摩崖刻于巨岩上,地势险要,左下为绝壁,隔朱提江与右面的危岩相对峙,像两扇巨大石门,扼锁通道,为咽喉之地,隋、唐时称为“石门关”。 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南诏王异牟寻派使者请求归唐。唐遣巡官崔佐时与异牟寻会盟于大理点苍山,南诏叛唐42年后又与唐重归于好。翌年唐朝廷派御史中巫袁滋,持节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持册御史袁滋由戎州(今四川宜宾)入滇,经石门(今豆沙关)时,有感而发,刻石记事。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的内容与新、旧《唐书》、《蛮书》、《资治通鉴》等书记载相同。碑刻记载唐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研究唐与南诏的重要实物资料。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 镇雄县
    镇雄县

    镇雄位于云南省东北,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地跨东经104°18′至105°19′,北纬27°17′至27°50′。东以赤水河为界与四川叙永相邻,南连贵州毕节、赫章,西毗彝良,北抵威信。县属坡头乡德隆村,即“鸡鸣三省”之地。县境从东至西99公里,从南到北54公里,总面积3696平方公里。县城驻地乌峰镇,距省城昆明598公里,距贵阳326公里,距重庆505公里,距成都618公里,距昭通265公里。县城与毗邻市(县)城距离,距叙永182公里,距威信87公里,距赫章76公里,距毕节73公里,距彝良220公里。 镇雄位处云贵高原北部斜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县无坝区,只有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和南部稍平缓。最高点是安尔乡麦车村的戛么山,海拔2416米;最低处为罗坎镇桐坪村大滩,海拔630米。 镇雄大多数地方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少数河谷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1.3℃,日照1341小时,无霜期218.6天,年平均降水量914.6毫米。 镇雄开发较早,历史悠久,曾被称为“大雄古邦”。自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置南广县起,迄今已有2100多年。其间,建置多次变更,先后有南广县、南昌县、南广郡、协州、东安县、芒部部、茫部路、芒部府、镇雄府、镇雄州、镇雄县之称,所辖地域也相应多次变化。 全县辖35个乡镇(其中有4个民族乡:坡头彝族苗族白族乡、林口彝族苗族乡、果珠彝族乡、以古彝族苗族乡),244个村(社区)委会,5232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户数为300756户,总人口1283913人,其中农业人口1219380人,占总人口的94.5%。有彝族、苗族、白族、回族等1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117679人,占总人口的9.2%。全县人口密度为347人/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历史上与滇西的腾冲共同享有“金腾越、银镇雄”的美称。 县境内有横江、赤水河、乌江三大水系,含大小河流39条,主要河流有白水江、罗甸河、翟底河等。全县每年降水量33.65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0.3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6万千瓦,实际可开发量22万千瓦,现已开发3.69万千瓦。现有耕地124.3万亩,人均耕地0.98亩。 境内矿藏主要有煤炭、硫铁矿、大理石、水晶石、石灰石等30多种。其中,煤炭和硫铁矿分布很广,储量丰富,煤炭远景储量74亿吨,占全省储量28.01%,工业储量45.17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7.1%。 有植物资源600多种。有银杏、珙桐等世界珍稀树种及价值极高的濒危古木“红豆杉”。被誉为“涂料之王”的镇雄木漆,在国内外市场久负盛名,畅销不衰;被誉为“果中珍珠”的镇雄樱桃,年产鲜果45万公斤以上。有筇竹、方竹等竹笋珍品和享誉全国的苦丁茶。有天麻、黄连、半夏、云木香、杜仲等100多种中药材和竹荪、香菌、木耳等菌类植物。有野生动物150多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

  • 3 霍承嗣墓壁画
    霍承嗣墓壁画

    昭通霍承嗣墓于1963年春在昭通县城西北后海子中寨发现。1965年冬拆迁至县城原孔庙内,建室保护。从已有的实物资料看,晋代壁画墓,在云南是首次出土;像这座具有确切纪年和地志的东晋壁画墓室,国内亦属少见。 该墓壁用石条镶砌,平面呈正方形,顶为覆斗状。墓石顶棚与四壁上绘制了丰富的彩色壁画,并分别题有隶、楷、行三体的款识多处。四周的壁画,又分上下两层,中间有带形图案为界,下层图画内容,多反映现实;上层多属神话。画较古朴粗略,构图、比例亦较差,当为一般民间艺人的作品。 墓的正面(北壁),上层是一幅写意画,云纹舒卷,远方有人骑马张弓逐兽;近处莲蕊初绽,长蛇缠龟相斗。下层是写实,正中为墓主画像,高约50厘米,朱唇稀须,红袍黑帽,盘足而坐,石手执扇。墓主像的左上角,有8行黑书铭记。题记中的太元,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当面公元386至394年之间,距今约1600的。此墓实为招魂享祀之墓。从题记及史料得知,霍家先世在荆州枝江,后又官于枝江,枝江旧为楚国地,有“招魂”俗。后人沿用传统习俗,招魂祭祀,是可以理解的。 在霍承嗣画像的东侧,画有一枝“红缨旄节”,再往东,绘有仪仗架,插曲柄华盖、幡、矛等12件器物。显示 主人的身份。画像左右还有近20人,分二层,上层像较大的,为侍从,捧物、参见,各有其态;下层人像较小,似为兵卒,作练武、运动之状。 东壁的上方,画一奔走猛虎,前后左右各有鸟,如鹤、如鹰、如雉;后有楼阁、石阙、小鹿。下段绘人,分两排,上排执幡旗的武士13人,内穿黑衣5人,白衣8人。下排绘骑铠马执戈的武士,存5人。有犬奔于其间。 西壁的上方,主体为龙,龙前有一女,左手持草,傍题“玉女以草授龙”,龙后有鸟、兽、楼阁,约与东壁对称。下绘人,又分为四排,第一排,武士执曲柄长刀13人;第二、三排,绘披毡、赤足、蝌头人像27人,似为彝族先民打扮;第四排为骑马武士,存4人。这一组图画,系由汉族、彝族组合而成,看来,霍家的“部曲”(属于是私人的武士或奴仆),既有汉族,又有彝族。《华阳国志·南中志》曾载,南中大姓,多出金帛聘“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弈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这里“贪货”的夷人,当是少数,较多的是为生活所逼而成部曲。彝汉同为部曲,这在民族融合上是进了一步。墓画笔文献,都一致证明了这一点。 南壁,即两扇石门内横额,画有一层,旁有披甲执戈的武士,名曰“中门侯”,大概是为在墓主守门。两旁还有道符。 整个壁画,技巧虽然不高,但从反映的内容看,却有多方面的价值。从绘画上看,作者注意经营位置,墓主造型高大,而其他人物则有意缩小,主从关系鲜明;各种颜料的运用,且历千余年而不退色,可见配料、着色上的水平。从军事上看,“夷汉部曲”的形象、铠马、戈矛、弓箭的配备,均为珍贵的资料;从墓中人物所显示的等级、尊卑关系,以及各种神话宗教图案的出现,可以窥见晋代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若干侧面。

  • 4 昭通彝良小草坝风景旅游区
    昭通彝良小草坝风景旅游区

    小草坝风景旅游区位于昭通地区国营小草坝林场内、地跨彝良、盐津、大关三县,境内山峦起伏、林海绵延,四季风物各异:春赏花、夏观瀑、秋撷红叶、冬踏雪。是人们渡假、旅游、观光、疗养、娱乐、休闲、探险、科学考察的理想去处。

  • 5 晋霍氏墓
    晋霍氏墓

    霍氏墓壁画,原墓位于距昭通市约20里的后海子中寨,1963年出土,1965年迁入市区。 霍氏是三国两晋时期的“南中大姓”之一。该墓建于东晋太元年间(公元四世纪末),墓主人霍承嗣是霍峻、霍弋的后裔, 曾官居东晋建宁、越崔、兴古三郡太守,南夷校尉,交、宁二州刺吏,使持节都督江南交、宁二州诸军事,进封成都县候。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嗨游景点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