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景点 >山西 >运城

景点TOP5

  • 1 运城春秋楼
    运城春秋楼

    在解州关帝庙后院北部。与午门、御书楼、崇宁殿等垂直排列,并以矮墙相隔,自成格局。总体设计袭“前朝后寝”的古制。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经》,故又名麟经阁。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 宽七间,深六间,二层三滴水,歇山式屋顶,总主30米,雄伟壮丽。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联,可供凭依。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楼顶彩色琉 璃覆盖,光泽夺目。楼内置关羽观《春秋》侧身像一躯,右手扶案,左手捧须,神态逼真。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三十六级,可供上下。楼身结构奇巧别致,上屋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外观上给人以楼阁悬空之感。登楼元眺,盐池白似银湖,中条山翠若屏障。庙内古柏参天,藤蔓满树,名花异草,争芳竞艳,风来楼上铃铎齐鸣,极富庙堂之趣。

  • 2 隋代花园绛州大堂
    隋代花园绛州大堂

    始建于唐代的绛州大堂,据史载唐太宗时出征高丽,命左将军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故亦称“帅正堂”。此后这里成为历代州署衙门的办事机构。现存大堂为元代遗构。 绛州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大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据古建专家言,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乃国内少见。现全国尚保留有三处州衙大堂,“绎州大堂”是其中的佼佼者。

  • 3 山西风陵渡
    山西风陵渡

    黄河流过河口镇后,为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腾于陕西、山西两省边界的峡谷之间。河水从壶口瀑布泻下后,出龙门继续向南流,到潼关附近,因受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中一条支脉华山所阻,折向东流。 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其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相传黄帝六相之一的风后,与蚩尤作战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30米,故称风陵关。因唐代圣历元年(689)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称风陵渡。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部”。而今,一座铁路大桥将南同蒲路和陇海路连接在一起,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1500米长的黄河大桥飞跨南北两岸,连接三省人民。凤凰咀上的引黄电灌站,吞波吐浪,灌溉着万顷良田。 登临河岸边的凤凰嘴上,远眺潼关,太华、崤函历历在目,脚下黄河波浪滔滔,气势雄伟。

  • 4 双塔交影
    双塔交影

    临猗双塔,座落在临猗县城北隅。据《猗氏县志》和明万历年《补修浮屠记》碑文记载,创建于隋唐年间。但据1995年4月,清理西塔地宫时,发现有《大宋河中府猗氏县妙道寺创建安葬舍利塔地宫记》石碑中记述,葬时为北宋熙宁二年(1069)。

  • 5 万固寺
    万固寺

    万固寺位于永济西南的中条山麓,始建于北魏时期,原名“繇哉寺”,曾遭兵火焚毁,隋代复修,更名为万固寺,取“万年固”之意。寺内松柏动中有静,肃穆而不失祥和...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嗨游景点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