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
景点TOP5
芦山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资源可开发量57万千瓦, 已开发10万千瓦;森林面积57万亩,活立木储量400多万立方米;竹林面积12万亩,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天独厚,有大、小熊猫,金丝猴.羚羊。苏门羚、贝母鸡、水獭,布氏哲罗鲑以及兰花等珍稀观赏动植物。矿产资源尤以与“印度红”齐名的“中国红”系列红花岗石闻名于世,加之黑色、绿色花岗石和汉白王大理石矿储量达10亿立方米以上,铝土矿14储量800O多万吨,富矿占三分之一;煤炭储量7300万吨;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灵鹫山、大雪峰原始森林风景名胜区被列为地级风景名胜区,正申报省级、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四大峡谷风光绮丽,特别是省属铜头电站,在铜头峡上筑起“高峡平湖”景色尤为壮丽,原始森林广袤深邃,是目前距成都最近的一片原始森林,人文景观独特,有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石刻馆,樊敏碑、平襄楼、王晖石棺及陈列馆艺术珍品,展示了芦山古朴民风和传统文化,芦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全县水电装机9000千瓦,为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交通形成网络,成都到芦山的主干公路——成雅高速公路,明年将建成通车;全县14个乡镇通水泥公路,东南西北皆可出境。电话市话通讯普及率商,每百户安装电话率43%,实现光缆通讯和程控电话,并开通了国际国内电话直拨和移动通讯系统。服务设施和接待条件不断改善,有两座涉外宾馆和一批素质较高的接待队伍。
安顺场古镇位于石棉县城西北11km松林河与大渡河交汇处,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古名“紫打地”,是个彝、藏、汉的民族乡,具有热情奔放的彝族风情和豪迈壮勇的藏族情怀。在中国近代史上安顺场曾发生了两起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灭;1935年5月红军在此取得强渡大渡河的胜利,打破了蒋介石要朱德、毛泽东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迷梦。从此这里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蜚声中外。 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数万人抵达安顺场欲渡大渡河北上,由于时逢雨季河水猛涨,加之清军和当地土司武装围追堵截,致使太平军弹尽粮绝,翼王为了保全部下令妻妾五人抱二幼儿投河自尽,自己则抱5岁幼子石定忠和宰辅曾仕和投降清军,被押送成都杀害,而部下均被清政府杀戮于安顺场松林河边和汉源大树堡。现安顺场尚有当年太平军扎营地址。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抵达安顺场,蒋介石放言要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调重兵围追堵截,红军在刘伯承、聂荣臻指挥下,17勇士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兵分两路,沿大渡河溯水而上直逼泸定县,并飞夺泸定桥成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计划。现安顺场尚保留有红军指挥楼,水东门炮台,红军渡口。1983年5月25日落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座落在场北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起渡处,碑高6.26m,采用灰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碑体正面为半圆雕红军战士头像,下方为十七勇士架着当地特有的翘首木船劈波斩浪强渡天险的浮雕,右侧为巨手执大刀浮雕,背面上部刻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十四个贴金大字。纪念碑气势雄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996年安顺场先后被正式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5月,由江泽民亲自题写馆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建成,该馆坐落在安顺场北,同纪念碑一起在规划中的遗址公园内,馆内保存有二百多件文物,实为珍贵。
白马泉风景区 韩家大院 位于雅安市,是清代盐商所建,仿官邸悬山穿逗木式结构,由七个四合院组成,古称“七星抱月”。 概况 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占地4600 平方米。仿管邸悬山穿逗式木结构,由七个四合院组成。故称 “七星抱月”。院内门、窗等处共有千余幅雕刻精品,镂空雕、 木雕镶嵌,其人物大到10余厘米,小至几厘米,性格、情感, 五官、体态等维妙维肖,淋漓尽致。内容涉及耕耘、垂钓、锂鱼跳龙门、陈州放粮等,为保存较完好的木雕建筑珍品。 古镇上里的石牌坊与韩家大院: 古镇上里的隆冬还是颇带绿意的,草木依旧苍翠,只是色泽不再那么鲜亮。若非地处“雨城”雅安,空中一味浓得散不开的云层,说它是个小桥流水的江南小镇也毫不逊色。但镇外那座建于道光年间,为旌表当地韩氏姑媳呜机课子、白首完贞的石牌坊,近日虽被媒体炒得火热,但它拆射出来的那种冷森,却给人侵肌透骨的寒意。 既来了,总得走近看看。 褐色的牌坊被一道铁栏围护,尚未进门,一位老人便悠悠踱了过来,枯瘦的身影映在宿雨的积水上,有如风中悄然飘来的树叶。他堵在门前让我付了两元钱,又指着胸牌下端韩某某三个字说,这就是我! 这是由乡文管所为讲解员特制的胸牌。老人讲,他就是这牌坊的主人韩氏的第13代孙,今年55岁。当他说到韩家第四代祖韩琏是曾荣赝太平少保兵部尚书,实授四川分巡成绵龙茂兵备道的地方大员时,我不禁肃然。这些年来我很留心文史资料的收集,也有幸了解到一些历史人物后裔的现状。如前国民大总统冯国璋的某一位后代,现是在位很不错的相声演员,而在不久前刚刚辞世的某大科学则又是袁世凯的嫡孙。前不久,在成都西郊我还会见过一位自称是“西北王马步芳”侄孙的青年农民。这都不意外,唯独握着这名讲解员粗糙的手时,我却怎么也无法将这位不起眼的农民和历史上威震一方,被朝庭誉为“踩草梭标”的英雄将领联系在一起。这又颇像老人身后那承载着历史与岁月沧桑的贞节牌坊,很容易被人认为它就是封建礼教钳制妇女思想,束缚妇女自由,压迫妇女身心的象征,并将古代妇女不准改嫁那类说法信以为真。 其实这是对历史一知半解所造成的误会。事实上,在我国封建时代很长一段时期,妇女的生存环境是相当宽松的,丈夫死后妻子再嫁也相当普遍。比如:卫庄公死后,他的妃子夷姜就再嫁给他的嫡子卫宣公;又如:晋武公的小妾齐姜,武公死后又嫁给武公的庶子晋献公。这种让现代人都不可接受的嫁娶观念,当时却并没有人指手划脚。令人咋舌的还有宋襄公的妻子王姬,寡居多年后,见到宋襄公的庶孙公子鲍“美而艳”遂春心大动,主动下嫁于他。再嫁之风盛行那阵,连封建道德的奠基人孔老夫子的儿媳妇也成了“跟风一族”,在丈夫伯鱼死后“又再嫁于卫”。嫁了不说,还把孔圣人的嫡孙子思作为“拖油瓶”带了过去,后人对此也并未说三道四! 刚刚不是提到“美而艳”吗,这又让人想起了大名鼎鼎的武则天。据说一位姓柳的大臣朝事之余在丹墀上向她推荐自己的儿子“洁白美须眉,阳道伟壮,堪称宸内供奉”时,武则天不仅不故作正经,还“凤”颜大悦,说是:“非卿不闻此言”!这样的传闻虽属不经,却很符合铁女人的心态,也与中国妇女敢爱敢恨,敢想敢干的传统相吻合。 对这位专横阔大的女皇,历来臧否颇多,但她鼎新革故的雄才,却是有史为证。大唐江山至中宗以后,已是危机四伏。是她宸衷英断率先以反贪反腐为切入点吹响匡正吏治的号角,并在全国遍设一种叫做“铜匦”的检举箱。有了严密的举报网,她又施重典,用酷吏,凡贪赃百两以上的官员一概“请君入瓮”。反腐败就是要敢于动真格,在“请君入瓮”的威慑下,官员们个个循规蹈矩,谈“贪”色变,唯恐和“赃”字沾上了边。在“请君入瓮”的条令前小民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竞相以“主人翁”的眼光把周围的官员一个个仔细地进行梳理…… 由贞节牌坊突然扯到“反腐倡廉”其实并没有偏离主题。因为在我国封建社会从来就是把女子的贞操与官员们的忠诚清廉相提并论的。如果说最早提出“夫死不嫁”的是《礼记·郊特牲》“夫昏礼,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但这只是礼义上的最高要求,并非要求人人做到。而真正把妇女再嫁视为奇耻大辱而禁止,是在大力宣传儒家礼教的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了皇图永固的官方哲学,于是“女子之节”被抬高到与“臣子之忠”的同等高度。“忠臣不事二主”与“烈女不嫁二夫”也就成为一种道德信条。特别在明、清两代末期朝纲废弛的多事之秋,有关祭奠忠臣的“昭忠祠”与旌表节妇的“贞节牌坊”竟是遍及全国。如果说这是一种褒奖,那颂扬的也不过是一群群悲剧似的人物或英雄。遍地都是贞节牌坊的场面固然热闹,却不是什么盛世景象! 世时如棋,江山易代。算起来韩氏这一脉簪缨世家在上里的斜阳烟树中已居住了两百多年。历经满清垮台与民国时期的战乱,根植其间的这批羽仪世胄到底经历了一种怎样的心路历程,人们不得而知。但从一般意义上讲那里固然有危巢覆卵的巨痛和天上人间的失落感,但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群体,这里也该有婚娶的花烛,有温馨的炊烟,有新生儿嘹亮的啼哭,有春种秋收的艰难生计。在离开石牌坊走进那座挂着“卫守府”门额的韩家大院时,果然印证了以上想法。 这是一处由并排三座庭院组成的大院。虽年久待修,透过破壁苍苔从紫色的石质柱础与雕花窗棂上,仍能辨出当年的华丽。尤其那高悬于正厅,上书“踩草梭标”的金字匾额,不由人遥想当年那位武功了得,能作“草上飞”的宅院主人,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该是没有问题的。 虽时近黄昏,除一只小狗和几只觅食的小鸡,人影稀疏的院落却并不冷清。因为厢房一侧那扇贴有大红喜字的门虽紧闭着,却难掩门后面的故事和它演绎出来的温馨和谐。吸引人的当然还有贴在雕花窗上“淡饭清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那幅对联。别小看只寥寥数语,这可是韩氏家族由兴到衰,历经16代,费时两百年所悟出的人生真谛!记得刚才走进这座大院时,一位游客就曾问过:韩家的衰败是否因为改朝换代? 不是——据讲解员说,韩氏的没落基本与政治无关。先是韩家在自贡的盐井被人讹了去,随后雅安的茶庄、商号又连年亏损,到得民国初年,诺大一份家业已是繁华落尽水冲过一般了。 也许刚开始这种心里落差还是难以接受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慢慢也就习惯了。再后来,饱经建国后历次运动锻炼的韩氏子弟们,还为自己的祖业过早耗尽而暗自庆幸呢!这种感悟,当然只有历尽沧桑的簪缨之后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让我们祝福早已进入寻常生态的韩氏家族的后裔们“好人一生平安吧”!
周公山森林公园是省级森林公园。周公山雄踞雅安市周公河畔。古名蔡山,即《尚书?禹贡》:“蔡蒙旅平”的蔡山。据《山海经》载是大禹治水旅条的名山。相传三国蜀汉诸葛亮南征时,于山麓夜梦周公授计,从而征战获胜,更名周公山。汉、唐迄清,山上建庙甚多,历来名山古刹招引游人。是以自然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山岳型森林公园。位于雅安市东南1公里处。总面积769公顷。海拔680米~1742.6米。公园集山景、水景、文景、生景、气景等为一体。森林植被以针叶林为主,针叶林与阔叶林、常绿林与落叶林交替呈现,林相景观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各具特色,季相景观变化明显。雨雾是公园最为奇特的景观,素有“顶雾有雨,雾散天晴”的气候征兆;“龙井”泉处于山顶,出水量大且四季不变,堪称一奇。周公庙、春秋楼、摩崖石刻等遗迹以及有关的民间传说,赋予公园神秘而令人向往的人文景观。主要景点有现山顶有周公庙遗址,汉代遗留求雨祈晴的“八卦石”和明、清石庙、石兽、石坊等。历代名人书法石刻留于崖壁、石岩、石碑之上,山麓还有澄清庵等人文景观。周公山素有“顶雾有雨、雾散天睛”的气候征兆,故称“雅安晴雨表”。随着云、雨、雾、晴的气候变化,山峰、深壑、森林、流水也随之千姿百态。山腰万亩人工林郁郁葱葱。山麓周公河如玉带萦绕。河中特产“丙穴鱼”,又名“雅鱼”,古今驰名,唐代诗圣杜甫吟有“鱼知丙穴由来美”的诗句。
是位于夹金山下保护区内的一个藏族乡,这里人烟稀少,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藏家寨楼镶嵌其间,天人合处,是藏族文化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的山水画卷,游人在此可以领略多姿多彩的藏族风情,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民族服饰、饮食文化、宗教礼仪,那别具一格的篝火舞会使人激动、使人陶醉。 硗碛的藏族与甘孜、阿坝的藏族在身材、体态、脸型轮廓都有所不同,其民风民俗也具有地方独立性。村寨、建筑、服饰、餐饮、语言、文化、歌舞、节庆、礼仪、宗教等都别具一格,具有民族过渡地区的显著特征。硗碛的含义“硗碛”为藏语汉译,原意为“高寒山脊”。独特的服饰 硗碛藏族同胞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其既不同于其它藏区的“袒半肩”,也有别于彝族、羌族的服饰。其男女一般都穿本色麻布或褐色毪子长衫,外套羊皮背心。男子用黑沙包头,冬天戴狐皮帽;女子用多层黑色顶帕盘于头顶,戴梭罗石和银制的“顶盘”或珊瑚与银镶制成的花饰,将扎有色线的发辫盘于顶帕上,色线如流苏垂于耳际;饰银制耳坠和戴绿松石、珊瑚、玛瑙制成的项链,男女都腰系精工手织的,图案多样、富于变化的腰带,下装皆长裤,用毯子或布护腿包脚,穿芒耳鞋,在鞋绊上编织有花饰,锅庄舞 硗碛的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年节、婚嫁、修房造屋、迎送宾客、喜获丰收等都必跳“锅庄舞”,饮青稞酒喝酥油茶以表庆贺。“锅庄舞”是硗碛藏胞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传统自娱舞蹈,表演时无任何乐器伴奏,人们围圈携手自唱自舞,迈出洒脱的、稳健、踏实的步伐,表现出藏族人民团结、憨厚豪放、粗犷的性格。硗碛“锅庄舞”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或表现大自然,或歌颂劳动与生产,或表达思想追求与爱情,或颂扬宗教神灵。歌词生动活泼,富于幻想和创造性,表达了藏族同胞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勇于追求的进取精神。锅庄楼 硗碛藏族同胞的住宅建筑也独具地方特色,其名称为“锅庄楼”,他们的结构式样既不同于西藏地区的木结构;也不同于阿坝州的片石平顶“碉房”,更也不同于甘孜州的内平外园的穿逗木屋。为了防寒避湿,底层就地取材,利用乱石岩片砌墙,约呈正方形。该层用作饲养猪、羊、鸡等家禽的“黑圈”,以防雪霜冻坏牲畜。黑圈上用全木架楼,作“锅庄房”。供人食宿之用,楼顶盖“两披水”瓦盖屋顶,或叠式三角形屋架,与居室隔顶作贮存粮食之仓房。正门以山墙为正面,与屋脊平行,迥异于汉族人以披水面作正门的习惯。它既保存了东汉时“乱石砌墙为碉楼”的传统特色,又吸取了汉族人砖木结构房屋的优点。硗碛藏族乡民俗上九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誉为“上九节”并将这一天定为自己民族的节日,即“上九节”。 “上九节”是硗碛藏族同胞纪念天帝诞辰迎接万物萌生,庆贺上年丰收,祝愿新年吉祥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这一天,硗碛乡的座座山寨张灯结彩,披红挂绿、爆竹声声。当雪山红日东升,各寨藏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手舞狮灯、龙灯、牛灯;脚踩高跷,腰挂彩带,喜气洋洋地齐集到龙神岗山腰的喇嘛寺内,手拉手跳起欢快的锅庄。并表演起别开生面的传统节目。菩萨节 硗碛藏族同胞的另一盛大节日是“菩萨节”,又称藏家转山会,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七。 正月十七这一天,清晨藏家人披红戴绿,从四面八方汇集在夹金山公园的喇嘛寺前,参加一年一度的抬菩萨活动。整个活动充满神秘,别具特色。先是诵经、膜拜、受洗。之后由4个精壮的藏族小伙子抬着菩萨沿神龙岗而下。前面由戴着脸谱、舞龙耍灯的队伍、还有喇嘛开路,沿途数千的藏民加入到抬菩萨的行列中。此时,人们的诵经声,锣鼓声震天巨响,整个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藏家的“上九节”,“菩萨节”,其特色,盛况,可观赏性均不亚于康定一年一度的跑马节。绒巴切业和牙绒切业 硗碛藏民喜跳锅庄舞,每逢喜庆日子,藏民们都要聚集在一起,举杯畅饮,舞到天明。其中穿插进行的男女合跳称为绒巴切业,男子队伍单独跳称为牙绒切业,绒巴切业的音乐悠扬柔畅,牙绒切业的音乐刚劲铿锵,充满阳刚之气。卡热亚 麦收时节,打麦场上一边打麦,一边歌舞,一边痛饮的场面,藏民们称为“卡热亚”,此时男子站成两排,手持严盖,随着男女齐唱、二重唱、舞姿随节拍变化,手中打麦工具飞舞,赢家欢笑,输家罚酒,欢乐无比。嘎阿卢 “嘎阿卢”是藏语中摔跤的意思,但是这种摔跤有特别的内涵,它是一名或几名未婚藏族姑娘对付一个小伙子,在青年男女聚集的场所男女互相挑逗、唆动,吆喝着“嘎阿卢德拜(咱们来摔跤)”,一场比赛往往是男的败下阵来,再健壮的小伙子,最终也被摔翻在地,或筛糠,或在衣袖裤管内装满泥沙,不断抖动,引得围观众人开怀大笑,随后姑娘们争相邀请小伙到家中做客。二牛抬杠 这是硗碛乡特有的耕作方式,即耕地时两条牛并排前行,共拖一犁,两条牛用力、前行方向必须一致,据说,这样既表示藏民们团结一致共同前进,又表示耕地丰收在望 。蜀白玉 锅巴岸矿区就在沟口往里不远。二十几年的开采,使得一侧山体破碎灰白,植被全无,工人们爬在半坡反复做着机械的体力劳动,山坡上山脚下滚满了石材荒料和碎屑,而脚下的路,自然是碎石堆成。很难想像闻名于世的宝兴大理石”蜀白玉”就是这样开采出来的。这些样貌粗糙的岩石被开采加工后成为洁白细腻的大理石,而且出材率相当高。1978年,宝兴县在锅巴岩矿山创建全区第一个石材工业企业----宝兴大理石矿,所产石材大量出口,从此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也改变了大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