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
景点TOP5
螺湖,与射洪县城太和镇仅一山之隔,将射洪县城、平安寨、独坐山子昂墓和金华山连成一体,山、水、城结合,为射洪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驱车行进在湖畔公路上,可看水上渔舟点点,望湖岸炊烟袅袅。 螺湖两岸的山,树木葱茏,苍翠欲滴,不象四川的许多水库周围的山那样光秃秃的。这里的山,有悬崖绝壁但并非高不可攀,无奇峰异石而气势夺人。杜甫当年从这里经过,曾写下“山连越西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的名句。 螺湖两岸还有一种景观,即小桥流水和平畴沃野。农家房舍点缀其间,颇似江南风光。也有依山的人家,有绿竹掩映,桃李渲染,公路从门前穿过,小溪在窗下奔流,诗情画意盎然。 走进螺湖公园大门,一汉白玉雕成的螺女侧卧花坛之上,象是在欢迎游客的到来,昔日被人诅咒的螺丝精变成了美丽的迎宾小姐。拾级而下,左边是一组狮身人面雕像。这组以“母爱”为主题的狮身人面像,受埃及狮身人面像的启发,但又表达了截然不同的内容。人面为一漂亮的东方女性。狮身下面是一大群造型生动、活泼顽皮的幼狮。它们依偎在母亲的身旁,眷恋着美丽的螺湖,真是其乐融融。狮身腹部可容游人走过,并有幼狮在下面捉迷藏,逗得游人好笑。 右面岩壁,则是《八仙过海》、《老寿星》和《摸佛》等浮雕。弥勒佛的肚脐写了一巨大的“福”字,何仙姑风姿绰约,有现代女性之美。再往下走,一边是陈子昂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中外专家学者留下的咏吟螺湖的墨宝石刻,一边是国画大师王辛先生碑廊。螺湖公园也可以说是兽的乐园。里面有狮、狼、虎、豹、牛、马、羊等石雕,更有一根巨大的石柱立于花园中央,这根名为“猴柱”的石柱上,雕刻着28只神态各异,动作敏捷的猴子,其中一只立于顶端,以手遮阳,象是在寻找远方的同类,又象在侦探“敌情”。立这根“猴柱”,也同时表明这座公园是在猴年兴建的。螺湖公园里还有16条石龙,尤以公园两边围墙上的两条龙最为壮观,一条以河中卵石为鳞甲,一条的龙头是从金华山搬来的,就是这条不知倒卧了多少年,长180米的巨龙的头。另一些龙则只有龙头而没有龙身龙尾,其中一条龙头从岩石伸出,口吐泉水,喷得老远。公园内称得上古迹的只有那口井,叫做“方义泉”。据说三国时,赵云带兵打仗路过此地,将士多害痢疾,赵云手持宝剑,将山岩劈开,冒出一股水来,将士喝了,很快痊愈。 晴天看螺湖,有如桂林山水的清丽;雨中游螺湖,有如杭州西湖的空蒙;傍晚观螺湖,有如泸沽湖的神秘;雾里听螺湖,更有&"人语驿边桥&"的诗情。月光下漫步湖畔,见湖上清波荡漾,睹对岸车灯游曳,领略这螺湖的美,真是惬意极了。 每到冬天,湖上便有从北方飞来的成千上万只水鸟栖息。它们时而凌空飞舞,时而扑落湖面,成双成对,成群成团,成行成串,为螺湖又添几分姿色。
蓬溪五大古镇之一的今文井镇有逾千年的历史,原名文井场,先建老场,老场原属西充(解放后才划归蓬溪县),老场规模较小,只有正街一条,原分为两排,屋檐水逢中均滴入小沟流去。老场有几家大茶馆,一是正街下排文首清舵把子的茶馆,上排傍鸡市街口有王姓大茶馆,还有下排“多芳园”大茶馆、饭菜馆。在关岳庙右下边有一条小街,即原老场场口。另有鸡市巷街很简陋,由鸡市巷侧上石级有老米市坡,为米粮市、鸡鸭猪羊市等,每逢农历一、四、七日当场。正街从关岳庙下建有栅子门一直到鹅项颈处又建一栅子门,由街坊雇有“打更匠”,负责每晨天亮开门,每晚打二更锁门。 由老场鸡市巷街出去,有一大院子,是富商王兴模的家,附近亦有不少的王姓族人。再向前走便是岳家嘴,原建有一石拱桥,附近多为岳姓族人居住,沿一条石板大路走两三里路,便是岳姓的精忠祠(花祠堂),祠堂附近居民都姓岳。 “精忠祠”建于清道光十七年仲冬月初十,祠堂占地约一亩余,配有跑马习武场地。祠堂大门屋顶上垛有花脊。进门便是一戏楼,楼顶也垛有花瓷彩色脊领,皆为细瓷镶成的戏文,中有宫殿式的图案,脊梁两头塑有鳌鱼,头向下,尾朝上,故人们称之为花祠堂。戏楼两旁建有书楼,由戏楼再上几级石梯便是祠堂正殿,殿脊领也和戏楼一样做有花脊。殿正中塑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元帅像,头戴帅盔,全身披挂,五绺青须,庄严肃穆。两旁塑有岳云、张宪(张宪是岳飞收的义子,与岳飞一同被秦桧杀害)二将,岳云手抱一对铜锤,张宪手抱一对铜锏,塑像全是金身。神龛精雕、彩画。祠堂正殿左侧建有房屋,供每年清明会使用,殿右侧建有楼房,与左边相同,外面建有男女厕所,由原族长设有专人管理。 岳姓源流按民国十六年(岁次丁卯)岳忠武王二十七世孙岳子明、岳豁然等所续《忠武王世谱》和民国十七年由盐亭县“二井子”即金鸡场所传族谱概略介绍如下: 岳飞(1103?1142),为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原籍河南汤阴。北宋末年投军,自高宗建炎三年(1129)为阻止金军南下,前后三次北伐,收复了河南、河北等广大地区,一心“直捣黄龙,迎还二圣”。但宋高宗赵构与奸相秦桧意求和。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以“莫须有”三字罪名加害岳飞致死。岳飞忠勇盖世,文武双全,曾以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创作《满江红》一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拳拳爱国之情。抗日战争时期这首词配以雄浑而悲壮的曲调,激励过无数仁人杰士。 岳飞被害后,其家属被赶到海南岛,很多姓岳的都怕株连,或把岳改为乐姓,或逃向其他省地,直到宋孝宗即位后经岳飞第三子岳霖的儿子岳珂上书呼冤,宋孝宗于公元(1163年)才诏还其家属,褒封后裔,敕建精忠祠。当时有落户浙江杭州一带的,有落户山东一带的,有落户湖北、湖南、广东一带的,直到明末清初四川,移民中岳姓一支是由湖北麻城孝感迁到盐亭县二井子即金鸡场。越数年后,从金鸡场一个分支迁到西蓬文井场一带繁衍生息。到清光绪年间,岳氏族人日渐兴盛。民国十七年,盐亭岳氏族人岳履亨、岳子明等应文井场岳夔龙(号栗斋)、岳体廉(号继周)、岳拔生(号翠轩)、岳大章(号相周)、岳必孝(号维三)、岳体鳌(号君容)等函邀西充十房代表十四人,西充文井飞凤山代表四人,三台代表三人,连同盐亭县发起人十人在文井场召开大会,一致认为金鸡场岳氏所修《岳忠武王世谱》较为详细,其后并派代表到盐亭金鸡场联宗,接受所传族谱共计六本,其中对岳氏源流记述明白。今文井镇姓岳后裔皆为岳飞第三子岳霖之后,并在族谱内注明“世数”,在文井族人中除清代早建精忠祠(花祠堂)修建规模较大外,民国末期还有文井今八大队石岩湾和今文井十大队小地名青钢湾建有小祠堂。解放后祠堂尚存,到文革破四旧时部分被毁。 岳氏家族自岳飞第十七代移民到文井至今已繁衍到第三十五代。
射洪以境内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其急如箭,奔射涪江水口而得名。射洪县位于遂宁市西北部,县境南北长58.3公里,东西宽46公里。幅员14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993公顷。辖20个镇、10个乡、630个村、6607个合作社。1995年末,总人口100.44万人。 射洪县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24.68亿元,比1994年增长(可比价)3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亿元,与1994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9.93亿元,比1994年增长30.3%;第三产业增加值5.83亿元,比1994年增长35.6%。全县主产棉花、蚕丝、生猪、 粮食、油料等,1992年农业总产值6.11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51亿元,粮食总产量达39.1万吨;油料产量1.88万吨,生猪出栏70万头。射洪县工业蓬勃发展。在1985—1990年间,人均工业产值上升389元,人均财政收入上升37.64元。工业主要有电力、建材、食品、纺织、缝纫、皮革等11个行业,1992年工业总产值9.29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5.40亿元的60.3%。1995,产值、销售、税利同步增长;化工、机械、制药、包装等新的支柱产业已具雏形;组建了沱牌集团公司、丝毯总厂;化工集团、电力集团、机械集团的筹建工作全面展开;总投资6650 万元的锂盐厂正式投产,高科技产品碳酸锂、溴化锂供不应求。全县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射洪县基础设施步伐加快。1995年投资600万元,完成装机容量4.2万千瓦;射洪——遂宁高等级公路完成投资3550万元,新增通车里程18公里。投资820万元,扩容程控电话5000门。1995年10月,历时5年的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示范县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终审验收。 中国名酒沱牌曲酒产于唐代诗人陈子昂的故乡射洪县柳沱镇。沱牌曲酒以优质高粱、糯米、大米为原料,汲沱泉精酿而成,工艺独特,质量优良。沱牌54°、38°两种曲酒,于1989年荣获国家级质量认证合格证书和国家白酒评比金质奖,属国家名酒。
位于遂宁市大英县城西卓筒井镇。大英发现盐卤资源有上千年的历史,经国家储委认定的大致有10亿吨盐卤资源储量。大英县境盐卤分布在蓬莱、象山、卓筒井、河边、玉峰等地。其深层盐卤矿上矿层食盐面积22300km2,盐层厚3.5~151.11m,下矿层面积34,000km2,盐层厚2.5~119.16m。四川是中国井盐的主要产区。县境内“大英卓筒井”和大英场积淀了千年盐卤文化。民国时期,川北多布有卓筒进,大英拥有108灶1711进,年产量达4000余吨。至今,还有“大顺灶”等18眼井保存着。 享誉世界的大英县卓筒井已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大英县卓筒井钻探取盐技术,比西方早七八百年,使地下深处的卤水第一次得到科学的开采,在开采卤水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其凿井工艺技术开西方近代蝇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虽然经历了近1000年历史,其古老的工艺流程仍保存得相当完整。中国发明卓筒井技术甚至被《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三书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恐龙”。 卓筒井工艺流程包括打井、取卤、晒卤、制盐等四个步骤。现仅在大英境内存有9灶41口为样的盐井,分布在关昌、青木、快活岭、三兴、英家桥、青和等六个村方圆6公里范围内,其凿井、吸卤、煎盐等生产工艺流程,基本上保持了宋代卓筒井的基本特点。它持续近千年,生产未中断,对研究中国盐业史和钻井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受到盐业专家的高度赞誉。
金华山位于射洪县金华镇涪江之滨,因其“山贵重而华美”得名。前山为金华道观,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公元502年),后山是开初唐一代诗风的著名诗人陈子昂少时读书台。金华山古建筑群众,散布山间,呈层次分布,错落有致。山上林木蓊郁,有国家级保护古柏千余株。行走山中,山中无尘雨,却有空翠湿人衣的感觉。历代追索先贤遗风,来此凭吊者众多,且多有题记,都存于山中博物馆。杜甫晚年居蜀,曾扶杖前来,留下《野望》等名篇描写山中胜景,抒发心中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