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景点 >西藏 >山南

景点TOP5

  • 1 山南羊卓雍湖
    山南羊卓雍湖

    羊卓雍湖,也称羊卓雍错(当地人通常简称为“羊湖”),因为藏语“错”就是“湖”的意思。从地理上划分属于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但是很多游客都选择去日喀则地区旅游时取道这里。 从拉萨去日喀则有两条道路,其中南路是原来去日喀则的老路,从这里可以路过羊卓雍湖和江孜县。从拉萨出发,过曲水大桥,往左转是去贡嘎机场,往右走就是去羊卓雍湖的道路,路的右边可以看到羊湖电站。羊湖与雅鲁藏布江相隔一山,最近处仅宽6千米,但两者的水位高差竟达800余米,水力资源非常丰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羊湖电站就坐落于此。羊湖电站现已投入运营,是藏南地区重要的能源供给中心。这条路一直要在盘山公路上往上爬,完全是土路,虽然颠簸,倒也不是很难走。驱车30公里后,在到达羊卓雍湖之前需要翻越5030米的甘巴拉山口,一过山口就可以见到羊卓雍湖和远处峻峭的宁金抗沙峰。

  • 2 琼结县
    琼结县

    琼结县地处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的穷结河谷地。面积10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万亩,草场面积1.3万亩,林地面积0.7万亩。总人口近1.7万。辖8个乡,35个村民委员会。    琼结藏语意为"房角悬起多层"。第八代藏王辞世后被葬在青域,建起第一座藏王墓。从第九代到第十五代赞普时期,先后在琼结青瓦山上修建了6座王宫。到6世纪末,在琼结建立了匹播城,这是西藏最早的城堡。吐蕃时期,琼结属于约茹青哇于域区的青隆千户所。公元1268年,萨迦地方政松在琼结县的唐布其乡一带设万户府。14世纪中叶,帕莫竹巴地方政权在琼结建宗。西藏噶厦政府时期,琼结为一大宗,属于山南基巧管辖。1957年琼结宗改为琼结县。1960年隶属山南专区管辖。县府驻琼结雪。    该县处藏南谷地,雅鲁藏布江中游的琼结河流域。西、南、北三面环山,东面为狭窄谷地。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900米左右,最高海拔6450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有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日照时间长,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气候干燥,冬春多风等特点。年无霜期125-153天。年日照时数2830小时。年降水量345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洪水、冰雹、病虫等。    矿产资源主要有水晶石、玉石、铬铁等。野生动植物有羚羊、黑颈鹤、水獭、天鹅、秃鹫、獐子、虫草、贝母、雪莲花、麻黄等。    琼结以农业为主,是山南地区粮基地县之一。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萝卜、土豆等。畜牧业以饲养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为主。经济林面积150亩,有苹果、梨、桃等。工业以民族手工业为主。主要产品有水桶、水壶、藏柜、茶碗、手镯、项链、香炉、酥油灯等250多种。个别产品荣获国家'星火计划'银质奖。    泽下公路贯穿全县,是境内的主要公路。另有县道2条、乡道18条,全长总计180公里。    琼结镇也是著名的古城堡所在地,面积0.5平方公里,人口近500人。商业、金融、邮电、气象、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齐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 3 聂玛隆圣洞
    聂玛隆圣洞

    聂玛隆圣洞传说是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洞前建有小庙。据说莲花生大师曾在此洞念长寿经10万遍,五世达赖罗桑加措也曾在此念长寿经达14个月,故人们多来此为亲人祈寿。从桑耶乘车可至,游程一天。

  • 4 姐德秀镇
    姐德秀镇

    从曲水大桥向东走36公里,或出贡嘎机场东行不足10公里,就到了贡嘎县城所在地吉雄。贡嘎机场地处该县甲竹林乡境内。  贡嘎县面积2288平方公里,总人口近4.4万。贡,为上方、上部之意;嘎,意为白色。这个县有两个去处最有名,一个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名寺——多吉札寺,另一个是西藏最有名的“邦典之乡”——姐德秀。  多吉札寺宁玛派在前藏的主寺和大道场,历史悠久,1717年被蒙古准噶尔部尽毁,重建于1718年。该寺僧人以弘传“北藏”为主,并传承“三素尔”典籍。寺主转世承袭。该寺地处江北,在昌果乡境内的勇宗山上,交通不便。  姐德秀镇在贡嘎县城以东16公里处,位于去泽当的公路旁。在藏语中,“杰德”意为口齿伶俐,“秀”是表示下方、下部的方位词。交通方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民族手工艺产品邦典的主要产地,有“邦典之乡”的美称。  邦典就是西藏藏族妇女腰间围的彩色围腰,十分美丽,深受藏族妇女喜爱,同时也是旅游爱好者的热门货。在西藏,织造邦典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姐德秀出产的邦典色彩艳丽、经久不衰、耐磨耐洗,久负盛名,当地的大部分人家都会这门手艺。姐德秀围裙一般需经过洗毛、晒毛、梳毛、捻线(细捻为经,粗捻为纬)、上织机织图、着色、浆染、揉搓、褪洗、晾晒等工序而成。图案花色和产品类型多样,以供少女、中老年妇女及平时、节日不同之需。也多种多样。产品不仅在藏区为抢手货,而且还远销尼泊尔、印度、不丹以及西欧等地。姐德秀镇建起了邦典厂,能生产20多个品种。

  • 5 加查碉楼
    加查碉楼

    碉楼遗址位于安绕诺米村北约0.5公里处的山脊上,该地点南侧紧临雅鲁藏布江,与江面的相对高差约80米,海拔3350米。碉楼一面靠山,一面临江,两面皆为悬崖峭壁,地势险峻。    碉楼为木、石结构建筑,墙体用片石垒砌而成并有泥浆为粘合剂。内部楼层采用木坊,圆木搭筑而面。其平面为圆角方形,西、北墙体平面为方形,南、东墙为内方外圆。墙体厚1-1.3米,高约14米。碉楼内部南北长3.5,东西宽4.8米,底屋面积16.8平方米。门道辟于北墙底屋正中、宽1米。    根据残留的木坊分析,碉楼原为4屋,每层高3-4米,每一层的四面墙体均辟有射孔,底屋辟有2孔,第二层为4孔,第三层为3孔,第四层为5孔,各层射孔有逐层增多的趋势。这类射孔有两种形状,一为竖长方形,仅有北面临江一孔,高1.3、宽0.9米;另一种为坚长三角形,即内容对窄式,内高1.6、宽1.1米,外高1,宽0.4米。    射孔的上面多加架没横木用以铺没楼板,第二、三层墙体上遗有横木残留,直径0.1-0.2米。楼板采用未经研制的圆木铺成,圆木长约1.5,宽0.2、厚0.05米。底层未发现木质构件痕迹,仅见其东北,西北两角上有凸出墙体壁面的石板,可登援至上层。在调楼临江一面墙体的了望孔上方,以木枋出檐,上铺为板,可档风遮雨。    碉楼外墙体有连接的护墙两道,一道位于北侧,呈南北走向,长4米,墙体由石片砌成,厚约0.9米,上有两人射孔;第二道筑于南侧并向西延伸至悬崖边缘,石砌墙体厚0.7米,辟有3个射孔。两道护墙现存高度在4-8米之间。碉楼北面有石彻台阶数级,可由此进入碉楼内部。    据实地调查,该碉楼约在公元15世纪就已存在。相传当时碉楼所在的雅鲁藏布江上曾有唐东杰布建造的一座铁索桥(该处现为一座可通行汽车的钢缆吊桥),此桥建成时当地群众利用该楼在其内供塑了一尊唐东杰布塑像(今已不存)。由此推知碉楼建造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15世纪,有可能始建于公元13-14世纪之间。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嗨游景点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