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TOP5
张公岛在三门峡大坝下边靠近右岸的人门河口处。相传古代有个姓张的艄公,目睹三门峡水道险恶,浪激波涌,经常发生船翻人溺的惨祸,就在该岛上结庐为庵,义务为来往船只导航。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就将该岛起名叫张公岛。 在张公岛上,有一个形状像香炉的岩石,岩石上还有一个凹下去的圆坑,很像是盛放铁锅的灶口,这就是流传很久的仙人炼丹时用的炼丹炉。据说炼丹的仙人是老子,相传春秋战国时,三门峡附近两岸的田庄、农舍都被大水淹没了,百姓只得离乡逃生。一天老子骑着青牛踏水而来,看到百姓的苦情,决定在此修一座桥,使大家过河逃生。造桥必须用仙法,炼好仙丹才能行法。于是,他便在沿岸寻找炼仙丹的地方,最后选定这块坚硬的岩石。炼丹炉是否出仙丹来,不得而知,但由此而引出的老子炼丹、老子造桥、老君削石、神火炼山等故事,至今这里还流传着正月二十三,老君炼仙丹,家家贴金牛,四季保平安的民谣。
甘棠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陕州风景区内原陕州古城的北大街,是由民营企业家吴启民先生投巨资修建的。该苑于1999年动工,到2001年4月竣工对外开放。占地18亩,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是一处在原遗址上修建集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如今甘棠苑与钟鼓楼巧妙地连为一体,秉承古祠遗风,亭台楼阁、幽径曲水、怪石修竹、浮雕名匾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城墙下端,为一直径0.9米竖井窑穴式兵器仓库,于1986年7月发现,是战国时守关官吏储藏兵器的箭库。箭库像一口旱井,里面放着一捆捆箭簇,约1立方米,箭头是铜质的,箭杆是铁质的,很轻,已经绣在一起,不能分开。此箭库为研究战国时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据。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西南3公里青龙漳南岸,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内涵分为二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期(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它是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又发展为河南的龙山文化。已出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陶器上千件,在中国考古界引起轰动。 庙底沟遗址的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分期,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起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商周,在黄河流域不断地发展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距市区约30公里。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卧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因此,人们把这座石岛叫"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砥柱直冲过去。眼看船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