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景点 >西藏 >日喀则

景点TOP5

  • 1 卓奥友峰
    卓奥友峰

    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峰之一,海拔8,201公尺(26,906呎)。位于尼泊尔-西藏边界,距圣母峰西北约30公里(20哩)。以南的南帕拉(Nangpa La)冰封小径,高约5,800公尺(19,050呎),为西藏和库姆布(Khumbu)山谷间贸易线一部分。由于冰川及恶劣气候影响,攀登极为不易。直至1954年始有奥地利登山队攀登成功。地球共有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卓奥友位居第六。海拔高度8201米,位于北纬28.5”32,东经86.39”50。卓奥友峰(藏语:乔乌雅)属喜马拉雅山脉。坐落在中国西藏地区定日县的中尼边境上。东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西邻世界第十四座高峰—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卓奥友峰山体高大,雄伟,壮丽,被当地的藏族同胞视之为“神”。在这里东西排着七座雄伟的山峰,人称“七兄妹”。第一个名叫“乔若布撒”(掌握大权之意),第二个名叫“齐乔雅”(老头之意),第三个叫“乔乌金祥夏”(戴帽子的佛),第四个叫“乔阿刚布岗”(坑洼不平之意),第五个叫“丹真乔”(聪明而美丽之意),第六个叫“乔夏布加玛尼”(文采智慧之意),第七个叫乔乍林嘎姆(白色世界的女神)。这七个兄妹,有4个在中国境内,有3个在尼泊尔的孔布冰川地区。据传说:这些“神”掌管着这一地区的福平安大权,对通过这个区域订有清规戒律。如只允许牛羊通过,不允许马驴来往,并派一座马头状的岩石山来看守门户。相传凡是高头大马通过必遭雪崩而亡。曾有一个富商为能从此而过,将马头上按两个牛角,结果刚刚过山口就人仰马翻、滑坠于山下,从此再没有马、驴敢从此通过。传说毕竟是传说。然而在卓奥友峰的周围林林总总的雪峰岩峰尖俏,直插云霄,试比高低。一道道银蛇般的冰川和那些千奇百怪、形状各异的冰塔林,把这群山峰烘托得格外绚丽多姿,气势不凡。卓奥友峰西侧山下海拔5700米处,是兰巴冰川的源头—著名的兰巴山口。距兰巴山口南侧10公里处是兰巴冰川,山口北边长14公里,是加布拉冰川。这里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这两条冰川粒雪发育充足,两条冰川的下部形成扑朔迷离迷宫式的冰塔林、形态各异冰蘑菇点缀在冰川终碛。冰川的两侧山谷为陡峭岩壁、壁下为滚石区。也有冰川消融而形成的冰川湖。在兰巴山口下有一条通向南北的小路,它是中国、尼泊尔,印度人民友好往来的民间通道之一。据资料记载,这座山峰在1921年以前,几乎没有人了解其真面貌,虽然它一直被称为是最容易攀登的8千米以上的高峰(登顶死亡率是2%)。然而从1951年以前似乎没有人对它侦察过,更没有人攀上此峰。1952至1964年先后十余年,有英国、奥地利、法国、印度、西德等国家的登山家们,从加德满都出发,沿兰巴冰川向北,攀登过这座山峰,其中奥地利、印度和西德的登山队获得成功。1959年,法国女登山家郭刚率领国际女子登山队登顶未成,遭遇不幸。进入80年代,曾有更多国家的登山探险队从中尼两侧胜利攀上顶峰。1985年5月5日由奥地利、瑞士、西德、美国、荷兰五国组成的国际联系登山队在奥地利著名登山家斯史克.马克思先生的率领下登山卓奥友峰,成为第一支由中国一侧征服卓峰的登山队。1985年5月1日北京时间17点50分。我国西藏九名队员在队长仁青平措的带领下登上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这是西藏登山队第一次单独攀登八千米以上的高峰并取得成功。也是我国登山队首次征服卓奥友峰。

  • 2 拉孜县
    拉孜县

    一、概述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西部,处于东经87°24′-88°21′,北纬28°47′-29°37′之间,东连萨迦县,西南接定日县,西靠昂仁县,北邻谢通门县。拉孜县历史悠久,地域开阔,交通便利,是日喀则地区西部七县必经之要塞,国道318线即中尼(中国——尼泊尔)公路贯穿拉孜南部,拉叶(拉孜——新疆叶城)公路即219国道由县辖查务乡驻地起始并与318国道相连,向西北可经阿里至新疆叶城,两条国道在本县境内总长122公里。县驻地区下镇东距日喀则市150公里,经日喀则至拉萨430公里,西南距樟木口岸370公里,是日喀则西部大县之一,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  拉孜县辖九乡两镇(其中半农、半牧乡四个),105个村民委员会(其中纯牧业村10个),全县共有378个居民居住自然村和二十多个游牧落住点。拉孜县历来是西藏后藏地区的粮仓之一,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自1980年中央对西藏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后,拉孜的各项事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农牧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粮油总产持续上升,同时,拉孜县也是自治区十个重点商品粮基础县之一,“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的十八个县之一,是西藏自治区西部农业与牧业生产的结合部。到2002年,拉孜县总人口为45395人,男女比例为1:1.01,城镇与乡村人口比例为1:7.92。拉孜县基本上是一个单一民族——藏族的聚居地,在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均为进藏,援藏干部职工及其家庭子女,藏汉人口比例为1:0.0015。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国家选派了大批内地干部进藏工作,这些干部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同藏族同胞打成一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扩大了党的影响,宣传贯彻了党的政策,使汉、藏民族关系逐步改善,现在拉孜县藏汉人民空前团结,关系融洽和谐。  二、历史沿革  拉孜是西藏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吐蕃王朝时期之前,部落分居,地界混乱,元朝正式统一西藏并归入其版图后,萨迦地方政权在拉孜一带设置千户、百户。帕莫主巴,藏巴第司和原西藏等地方政权均分别在管辖区域内设置拉孜和彭措林两个宗(相当于县)以及柳,西嘎、扎西岗、若作四个奚卡,并直接归属地方政权管理。从1713年起清朝正式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并通过达赖噶厦政府将原归嘎厦政府管辖的后藏部分地区封给班禅额尔德尼,扎什伦布喇章(即班禅堪布会议厅)管理直至民主改革。拉孜宗,彭措林宗(不含柳、西嘎、扎西岗、若作,这四个奚卡仍归西藏地立政府达赖嘎厦政权直接管理)从那时起就由扎什伦布喇嘛管理。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1959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并将原彭措林宗,拉孜宗和柳、西嘎、扎西岗、若作四个奚卡合并,设置了拉孜县。  拉孜县人民政府-1959年12月正式成立,当时县政府防地为拉孜雪(现拉孜镇),录属中共日喀则分工季和日喀则地区专员公署(现行政公署),1968年7月,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拉孜雪迁驻曲下区(现曲下镇)。  曲下镇总面积54平立公里,镇建筑面积约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0.5万左右,县城海拔4010米,镇内有农机修配厂,粮油加工厂,自来水站,影剧院,农贸易市场,广播电台,中学,完全小学,医院,书店,多家商店,饭店,汽修部,宾馆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主要街道也均铺设成柏油路面。另外,拉孜地处拉萨至樟木口岸的黄金旅游线上,每年过往中外游客数以千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拉孜呈现出经济繁荣,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三、社会发展状况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拉孜县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勤恳创业,努力发展经济,三十多年来,各项建设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牧业生产发展,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逐步得到改善,到二十世纪末,全县农牧民群众都解决了温饱问题。拉孜县由于地理环境相对较好,土地广阔肥沃,灌溉便利,农业生产发达。特别是民改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对西藏的各项工作指示,狠抓农田草场基本建设,大搞水利,推广新式家具,改进耕制度,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实行科学种田,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粮油产量大幅度提高。粮油亩产从1951年的68公斤增加到1989年的187公斤,1989年,全县粮油总产达到1.98万吨,其中油料作物总产0.13万吨,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800吨,粮油总产比1952年增长3.67倍,人均产量525公斤;到2000年,全县粮油总产达到8219万斤,本县粮食作物主要是青稞小麦,豌豆,油料作物是油菜籽、蔬菜主要是萝卜、土豆、白菜、西红柿、黄瓜等。牧业是拉孜县第二大支柱产业,民主改革前发展缓慢,民改后,通过狠抓牧管理,调整畜群结构,畜种改良,疫病防治,草场建设,使牧业生产持续发展。到1989年全县牲畜存栏达28.52万头(只、匹),比1952年增加近一倍,全年出栏牲畜总头数达5063达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948.75吨,其中提供商品肉100吨,酥油72吨,山绵羊至产量78吨,山羊绒,牛绒15.4吨,山绵羊皮,牛皮7.3吨,全县人均占有牲畜7.6头(只)。本县畜禽种类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马、驴、骡、羊、鸡等。林业生产方面在解放前近年为零,解放后特别是自1980年后发展较快,到1989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1万多亩,其中当年零星种植1685万株,年木材采伐量0立方米。经济林木树种主要是藏青杨,藏红柳、沙棘树,银白杨,榆树,剌柴等,果木树种有苹果树,桃树,核桃树等。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农牧区的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较1980年以前有长足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常年或季节性劳务输出的劳力已占当时劳力总数的15%左右,副业总收入达300多万元。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44.37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99%,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354.95元。  民改前,拉孜县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手工业也十分落后,民改后,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得到发展,到1989年底,全县共有企业2个,即粮油加工一个和械修造一个,职工人数达35人,全县工业产值为12.3万元,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1%,主要产品为糕点、青油、面粉等,特别是拉孜青油享誉后藏地区。民族手工业较为发达,主要从事藏腰刀加工,卡垫加工,氆氇,藏鞋等生产,原料自行采购,产品自由交换销售,尤其是拉孜腰刀,曾在1971年初选为广交会商品,先后荣获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优质产品奖行销国内外,被作为地方名牌特产赠送贵宾游人。  四、自然条件  拉孜县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空空气环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日照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雨水集中,干湿明显,冬春季少雨雪多大风的气候特点。五年气候可分为冬半年、夏半年、冬不太冷、夏不太热、日变化天、年变化小,春秋季气温升降缓慢,雨热同季,燥旱同季,冬春干燥且多大风,年平均气温为7.0。因高原奇异多变,气候、降雨量极不稳定,1980年降水量最多,达355.1毫米,1982年降水量最少,史有122.9毫米,全年降水百分之九十集中在6月至9月份,年降水天数平均为70天,日最大降水量为36.5毫米,冬春季节干旱严重,极不降雨雪,全年最多风向为南风,多集中在当年十月至次年四月中旬,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最大风速曾达20米/秒,由于年日照时数高,风多风大,降水偏少,气候极为干燥,相对温度只有百分之四十,而空气温度仅为百分之十四。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早灾,霜灾、雹灾、虫灾、洪涝灾等,此外还有地震,泥石流等少见而危害特大的自然灾害。旱灾为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灾害,每年因雨季到来晚,影响适时播种和庄稼幼苗生长,造成粮油减产,农民减收。冰雹和霜冻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平均每年受雹灾和霜灾面积约为2.3万亩,损失粮油300万斤至500万斤,对牧业生产威胁最严重的是春雪灾和冻寒。  五、资源状况  拉孜县属雅鲁藏布江流域。该江由县境内西南向江北斜贯于拉孜县北部长达114公里,因而形成了其两侧众多支流的拉孜县河流分布,全县有大小河道155条,总长约4580公里,其中较大的河有芒嘎河、热萨河、萨迦河、雅鲁藏布江和多雄藏布江等五条江河。境内有大小湖泊九处,其中以拉轨山娘顶湖面积最大,水域面积2平方公里。全县有雪山面积13平方公里。全县江、河年总径流量约97.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总量约20万千瓦。  县境内已考察可资提供能旅游景区有下列几处。  (一)芒普旅游区,区内不仅有名具建筑特色的佛教庙宇,而且有墓格林温泉,还有供人们小息的山间林长,草坪坎。特别是芒普乡秋古温泉,泉水清澈,温度适宜,疗效很好,九世班禅生前曾在该泉沐浴半月余。  (二)拉孜木扎山石窟,位于拉孜镇拉孜村以西,是西藏现存较少的古代文化遗存之一。  (三)昌木钦墓地,该墓地位于本县曲玛乡,墓葬封土各异,气势状观。  (四)锡钦温泉,用该泉水洗浴,能治病洁身,并没有温水游泳池。  县境内已知的矿产资源有锡、铭、铁、金、铜、珠、砂等这些矿产主要分布于中尼公路沿线和拉孜镇附近等地,但因矿产诸景,品位均未探明,无法开采。  拉孜县珍稀动物资源有:灰颈鹤、獐子、水獭、岩羊、黄羊、黑颈鹤、雪鸡、野鸭、野驴、羊邻、狐狸、天鹅等,尤其是颈鹤极为珍贵,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在县境内栖息繁殖的有300多只,部分野生动物如獐子,黑颈鹤等具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植物资源主要有藏青杨、藏红柳、沙刺、银白杨、榆树、柏树、剌柴等。果木树极少,据统计,全县有苹果树300余棵,桃树1000余棵,核桃树10棵。此外,还有少许的红景天,雪莲花等药材滋补佳品。  土地资源:本县土地辽阔、面积大、人均拥有量多。全县土地总面积4382.6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176000亩(其中,可灌地占57.4%,保灌地占38.4%)农村人均耕地2.63亩,草场总面积449.2方亩。

  • 3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Jo-mo glang-ma),简称珠峰,又意译作圣母峰,尼泊尔称为萨加马塔峰,也叫“埃非勒士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终年积雪。是世界第一高峰(已知太阳系最高峰是海拔27000米的火星奥林匹斯山)。藏语“珠穆朗玛jo-mo glang-ma ri”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藏语Jo-mo“珠穆”是女神的之意,glang-ma“朗玛”应该理解成母象(在藏语里,glang-ma有两中意思:高山柳和母象)。神话说珠穆朗玛峰是长寿五天女(tshe-ring mched lnga)所居住的宫室。交通:日喀则不大,在市内步行就很方便。三轮车每人2-3元,可议价。的士在市内一律收费10元。

  • 4 希夏邦马峰景区
    希夏邦马峰景区

    希夏邦马峰Gosainthan亦作Hsi-hsia-pang-ma Feng或Xixiabangma Feng,西藏语作Shisha Pangma,旧称高僧赞峰。喜马拉雅山脉高峰之一。位于西藏南部尼泊尔边界附近,高度8,012公尺(26,286呎)。有冰河与积雪覆盖,1964年中国远征队首登成功。希夏邦马峰(Xixabangma),海拔8012米,在世界14座8000米级高峰中排名第14位。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山峰,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经85’46’55,北纬28’21’07,东南方距珠穆朗玛峰约120公里,是一座完全在中国西藏(聂拉木县)境内8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是喜马拉雅山脉著名的高峰之一,它由三个高程相近的姐妹峰组成,山势险峻,气候变化无常。北坡有长达10余公里的山谷冰川,冰塔林立,银光闪烁,站在远方眺望,阳光下的希夏邦马峰白雪皑皑,巍巍壮观。希夏邦马峰,旧称高僧赞峰。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的许竞、张俊岩、王富洲等10名运动员从北坡登顶成功,并创造了集体登上8000米以上高峰人数最多的记录。希夏邦马峰由三个高程相近的姐妹峰组成,在主峰西北200米和400米处,分别有8008米7966米的两个峰尖。这里是喜马拉雅山脉现代冰川作用的中心之一,整个枯岗日山脉冰川和永久积雪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于希夏邦马峰周围。北坡横对着13.5公里长的野博康加勒冰川,与它平行的是达曲冰川。北山脊以东是格牙冰川,南坡有16公里长的富曲冰川,其末端一直降到4550米的灌木林带。最引人入胜的是海拔5000--5800米之间的冰塔区,长这几千米,景象形态甚是奇异,宛若活生生的“冰晶园林”。但其上又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冰雪裂缝和时而发生的巨冰雪崩,为登山者设置了种种困难。

  • 5 帕羊
    帕羊

    从老仲巴开始有一段较宽阔的路面,需要寻找较新的车辙来确定路线,由此到帕羊有71公里。沿途有马泉河相伴,景色越发苍凉,沿途地质严重沙化,导致风起时会黄沙满天,难以前行。 帕羊镇很小,周围被牧场包围着,在远处皑皑的雪山的映衬下,景色十分的漂亮。但镇子里全是沙土的路面,风沙四起时,出外拍照要特别注意防尘。 从帕羊开始就将进入阿里高原路况极差的马攸木拉路段,全长252公里,所以来往的车辆一般会选择在这住一晚,检修车辆和加油,这里成了个重要的食宿之地。西海餐厅里有个私人的小油库,可以加油,价格要5~6元/升,据说油质不是太好。 帕羊餐饮: 这里只有两三家饭馆,价格比较贵,咖喱牦牛肉饭是这里既便宜又美味填肚子的食品。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嗨游景点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