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TOP5
措那湖位于西藏安多县境内,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是怒江的源头湖,海拔4594米,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措那湖湖内绿水清漪,鱼儿跳跃;湖边远眺,卓格神峰隐隐作态,山水相映,她是当地藏族群众心目中的“圣湖”,每到藏历龙年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前来朝拜,是安多及青藏铁路沿线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在湖的东面,青藏铁路与宁静美丽的神湖贴身而过,最近处仅20米。在此还设立有观景台。发源于此的怒江、联通河、那曲河养育着沿岸的人民。在蓝天白云和一望无垠的草原的映衬下,夏季清澈碧绿的措那湖显得分外美丽。青丘着意,绿水清漪,鱼儿欢跃,野鸭和候鸟在自由嬉戏。湖中水产丰富,吸引了黑颈鹤、天鹅、野鸭、鸳鸯等国家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绿草如茵的湖边草地则是藏羚羊和藏原羚栖息的家园。唐古拉山脉南部河溪均汇入措那湖再流入怒江。
西藏那曲文部地区据说有一古代象雄遗址,建于山腰,石头建筑,规模宏大。遗址距今约1600多年。象雄王国曾经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苯教就形成于此时。公元8世纪象雄被吐蕃王朝所灭。如今与著名的达果雪山、当惹雍错并存的象雄王国遗址存有无数断壁残垣,供人凭吊和观光。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其神秘的消亡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难怪今天有许多人煞费苦心仍找不到有关象雄文化遗址的蛛丝马迹,这也许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象雄是游牧民族。它不属于土地的文明。象雄的都城据苯教传说是在被称为琼隆银城的地方,琼隆在今阿里扎达境内。扎达土林中确实有不少早期的人类洞窟遗址和岩画。在那曲尼玛县文部乡办事处不远的穷宗有大片遗址,也被称为象雄都城之所在。穷宗附近的当惹雍错是苯教徒最看重的神湖,湖边今存一建于悬崖山洞中的寺庙——玉本寺,相传为苯教最古老的寺庙,香火尤盛。象雄信奉苯教。史载苯教的缔造者辛绕是象雄第一代王。穷宗地方达果山脉中段以西处,规模可观的遗址群背依达果雪山,西临当惹雍错,地势雄奇,富有王国都城之气势。遗址总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似一扼险而踞的大石堡山寨。由于临近大湖,遗址附近草场小气候特征明显,降水量多,牧草丰美,盛产优质的克什米尔小山羊,在这里时可发现藏北牧人的围帐。穷宗距文部村约20公里,可由尼玛驱车到达。上述两地是否象雄之都尚需考证,但它们有一共同点,那就是都曾处于象雄强势范围之内。最佳旅游时间:属亚寒带气候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为-0.9℃至-3.3℃,年相对湿度为48-51%,年降水量38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852.6-2881.7小时,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间,是干旱的刮风期,这期间气候干燥,温度低下,缺氧风沙大,延续时间又长,5至9月相对温暖,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这期间气候温和,风平日丽,降雨量占全年的80%,绿色植物生长期全年约为一百天左右,全部集中在这个季节,这时的草原一片青绿,万物茂盛,人欢畜旺。
在藏北高原众多山峰中,桑丹康桑雪山较为著名,它是西藏二十五座最高的山峰之一,海拔6590米,位于西藏那曲境内。从高原望去,隐隐可见桑丹康桑的顶峰在阳光的沐浴下现出瑰丽的光芒,仿佛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温暖与慈祥。 在宗教上被相应尊为二十五位仙境居士之一,依附于此山的神叫“夜叉岗布桑布”,是法力无边的佛法保护神,周围的众多峰峦和湖泊都是她的侍从。从南面看,桑丹康桑雪山形似宝座上的国王;从西面看,犹如银狮跃空;从东面看,俨若晶塔;从北面看,形同银色帏帐。随着季节的变换,山峰也呈现不同的色彩:夏日呈乳色,冬季呈银色,春天秋天白而亮。山脚下的跋绒谷中的跋绒寺,是藏传佛教噶举四大派之一的跋绒噶举主寺,每年都有不少信徒前来朝拜进香。青藏公路从此山前面通过,因而人们不难睹其尊容。 从南面看,桑丹康桑雪山形似宝座上的国王;从西面看,犹如银狮跃空;从东面看,俨若晶塔;从北面看,形同银色帏帐。随着季节的变换,山峰也呈现不同的色彩:夏日呈乳色,冬季呈银色,春天秋天白而亮。山脚下的跋绒谷中的跋绒寺,是藏传佛教噶举四大派之一的跋绒噶举主寺,每年都有不少信徒前来朝拜进香。青藏公路从此山前面通过,因而人们不难睹其尊容。
位于那曲比如县境内,是用人头颅骨堆砌成的围墙,是研究人类丧葬文化的绝好例证。 天葬台建在寺庙附近的山坡上,坐北朝南,门向西开,正对着达尔木寺。三间北房,房内两侧,各建一痤尼泊尔式佛塔。门前、窗前挂着代表"天、地、水、火、风"的五色经幡和一些经布。房前是一个,高约两米的三面围墙组成的小院落,有二十多平方米。 南面靠西侧的半边墙,人头骨象砖块一样一层一层地垒砌起来,大概有两百多个骷髅头骨。黑洞洞的眼窝,吡牙张口,对着门与窗。墙前是几块大平石,是用来做肢解尸体的"砧板"。 达尔木寺的建造据说是因文成公主进藏途径此处时,认为此地是块风水宝地,便委托其"伦布"在此建寺,并由达布活佛主持,而实行天葬并保留头骨的作法,大概只有一百三十多年左右,为何此处天葬保留头骨呢,至今仍是一个另人费解的谜。
位于那曲比如县境内,是用人头颅骨堆砌成的围墙,是研究人类丧葬文化的绝好例证。 天葬台建在寺庙附近的山坡上,坐北朝南,门向西开,正对着达尔木寺。三间北房,房内两侧,各建一痤尼泊尔式佛塔。门前、窗前挂着代表天、地、水、火、风的五色经幡和一些经布。房前是一个,高约两米的三面围墙组成的小院落,有二十多平方米。南面靠西侧的半边墙,人头骨象砖块一样一层一层地垒砌起来,大概有两百多个骷髅头骨。黑洞洞的眼窝,吡牙张口,对着门与窗。墙前是几块大平石,是用来做肢解尸体的砧板。 达尔木寺的建造据说是因文成公主进藏途径此处时,认为此地是块风水宝地,便委托其伦布在此建寺,并由达布活佛主持,而实行天葬并保留头骨的作法,大概只有一百三十多年左右,为何此处天葬保留头骨呢,至今仍是一个另人费解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