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TOP5
指固城湖和石臼湖,前者位于高淳县境内,后者在苏、皖两省交界处。两湖水质清秀,盛产鱼虾,菱角、荷花遍及整个湖面。两湖是现代城市中人们呼吸新鲜空气,回归自然的极好去处。
建成于1934年9月的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前身是 成立于1928年2月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她坐落于南京市东郊风景如画的紫金山第三峰上,至今已有68年的历史。 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始。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 科和天文台站大多从这里诞生、组建和拓展。由于她在中国天文事业建立与发展中作出的特殊 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紫金山天文台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天文学"一级学科和"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天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紫金山天文台拥有射电天文实验室、空间天文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部和天体力学研究部 四个主要研究单元。有青海、青岛、赣榆、盱眙 四个野外台站,其中青海观测站是我国目前唯一 的大型毫米波射电天文观测站,装备了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的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新建的盱 眙站将是我国唯一的应用天体力学实测基地。 中科院射电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中科院人造卫星 观测研究系统,中国天文学会挂靠在紫台。 紫金山天文台同国内外天文研究机构有着长 期而广泛的学术交流。紫台出版的学术刊物与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的220个天文研究单位建立了交换关系。 在钟山西峰上。出太平门向右转弯,循盘山公路可直达。该台建成于1934年,是解放前我国唯一的天文台。当时,天文台主要配备有口径20厘米的折反射望远镜和口径60厘米的反光望远镜以及一些小型的仪器。1937年日军侵逼南京,天文工作者携带望远镜主要部件迁往内地,留下的仪器设备遭到严重破坏。建国后,逐步恢复。它藏有我国古代一部分珍贵的天文仪器,还拥有我国自制的60厘米折反射望远镜、太阳望远镜等许多现代化的测量天体的仪器和设备,成为我国一个综合性的天文研究机构。该台开展了对太阳、恒星、行星、人造卫星、射电天文、历算、时间、天文仪器等方面的观测和研究工作,编算出我国的《天文年历》,相继发现一批小行星、彗星、耀星和变星等新天体,为开展行星空星物理、太阳系演化、恒星物理和演化等研究课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人造卫星运动理论、天文仪器制造和天体物理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新建的紫金山索道,全长2350米,高差330米,是我国目前最长的吊椅式索道。从太平门地堡城经紫金山天文台到头陀岭。天堡城与地堡城是太平天国时期修筑的两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天堡城在西峰山上,今紫金山天文台内,筑于绝壁之寂,可以俯瞰全城。地堡城在西峰山下、太平门外,炮台坚固。上下呼应,易守难攻。头陀岭是钟山第二峰,海拔425米,观光索道终点站在此。此处巨岩壁立,山峰险峻,无限风光尽在其中。
是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 面积95平方公里。岛上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山水相融、古迹众多、果木葱郁、物产丰饶,是名副其实的“花果之乡”、“世外桃源”。 西山镇位于姑苏城西南三十五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距光福机场19公里,距上海120公里,中国内湖第一长桥——太湖大桥,宛如长虹卧波,把她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连在一起。登高远眺,湖中群岛、峰峦坞谷、湖湾人家、近山远水,一一映入眼帘,把人带入“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幽深处有人家”的诗请画意之中。自然界的鬼匠神工,历史的沧桑变迁,在这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神奇的传说,吴越争霸的兵场村、西施避暑的消夏湾、石公山的天象奇观、林屋洞的道家仙府和包山寺的烟火缭绕、罗汉寺的藤樟古幽……美景美色,举目入画,形成了西山独一无二的旅游胜景。充满“虽然无画都是画,不用写诗皆是诗”的意境。自春秋战国至明清,历代文人名士常到此消夏赏月。 西山镇又有“月月有花、季季有果,一年十八熟、天天有鱼虾”之美称,素以盛产洞庭山碧螺春、乌紫杨梅、大佛手白果、九家种板栗、青种枇杷、水晶石榴以及银鱼、白鱼、白虾“太湖三宝”而饮誉海内外。 如今,西山镇已相继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这颗熠熠生辉的“太湖明珠”,显现出了勃勃生机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正向着集开发经营、博览示范、知识科研和生态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高歌猛进。
南京天生桥风景名胜区位于宁高高速公路西侧,素有秦淮源头之称的溧水县城城西3公里起处,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8公里,重岗叠岚,草木茂盛,风景优美,是南京郊县旅游胜地,金陵新四十八景之——凝脂沉霞。目前整个景区占地1.27平方公里分为四大部分:胭脂河——天生桥景区、凤凰井景区、幽谷山庄休闲度假区、旅游服务区。胭脂河是朱元璋为沟通江浙漕运而开凿的一条著名的人工运河,1393年,朱元璋派崇山侯李新到溧水“督视有司开凿胭脂河”。
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 号,是1932至1938年间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处代表约翰·拉贝先生的住宅。南京沦陷后,这里成为南京安全区25个难民收容所之一,25万难民拥进安全区避难,这个小院就保护了600多位难民免遭日军杀害。拉贝先生亲眼目睹日军暴行,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前,拉贝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及其领导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出于正义感和仁爱之心,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尽其全力照顾、保护、拯救处于日军暴行恐怖下的中国军民,揭露战争罪行,呼吁世界和平。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的人类之爱,他们的崇高品质及所发挥的作用,应受到人们永远的纪念和大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