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内景点 >四川 >凉山

景点TOP5

  • 1 月亮湾
    月亮湾

    月亮湾位于邛海东岸,占地3.48万平方米,因湖岸线蜿蜒成月而得此名,是环邛海各个景点中最为温柔、浪漫的一处。“宁馨儿一般,连呼吸,也那样细微。一年四季,只听得到鸟语,夏秋季节,再加进来蝉鸣。来到这里,再狂躁的人,也就宁神敛气,变羞涩了。月亮湾的美,使人变得谦虚。”作家蔡应律在文中这样饱含情感地描述。

  • 2 西昌地震碑林
    西昌地震碑林

    西昌地震碑林在西昌市南泸山光福寺内,共有石碑100余通。石碑上记有西昌、冕宁、甘洛、宁南等历史上发生几次大地震的情况,详细记载了明嘉靖15年(536年),清雍正10年(1732年),道光30年(1850年),西昌地区三次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前震、主震、余震、受震范围以及人畜伤亡、建筑物破坏的情况。西昌地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是我国西南部震区之一,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这些地震碑林为我们研究强震是否在同一地点重复、发震周期、内在规律等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不仅可与历史文献相对照,并可补其不足,实为我国罕见。该碑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游客考察旅游的好去处。

  • 3 凉山螺髻山旅游景区
    凉山螺髻山旅游景区

    螺髻山位于西昌市城南30公里处,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其中主要景区面积108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359米。螺髻山之名来源于与峨眉山的“姊妹”关系,“峨眉山似女人蚕蛾之眉,螺髻山似少女头上青螺状之发髻”。   螺髻山千峰叠翠,万派环宋,山势雄奇,胜境遍布,是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区。远望时烟霏林箐,岚光幻彩,苍蔼凌虚,高下混茫,有朝观暮开之感;近察则杂树生花,杜鹃似海,纷红似落,俪白参黄,呈争辉竞艳之趣。山间溶洞奇险岩穴深幽,丹岩翠,石峰峭立,有亮如明珠、号称天池的各色海子--五彩湖,也有气势磅礴,飞流直觉泻的温泉瀑布。古籍中称螺髻山有72峰,36个天池,18项胜景,25坪,12佛洞,共108景。据1989年卫星遥感资料反映,其景观、景点数远不止于此,且其山脊高出4000米的山峰就有58座迂回缭绕于高山雾海之中,忽隐忽现,如苍龙遨游九天,其峰群之集中,规模之宏大,造型之奇异和离城市之近尚属罕见。   螺髻山是我国已知山地中罕见的保持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天然博物馆。古冰川遗迹中的角峰、刃脊、围谷、冰斗、冰蚀洼地、冰蚀冰碛湖、冰坎、冰阶、冰溜面、冰川刻槽、羊背石、盘谷、冰原石山、侧碛垅等古冰川风貌,具有很高的旅游、探险、科考等价值。其中冰蚀冰碛湖最为壮观,螺髻山冰蚀冰碛湖分布于海拔3650米以上的各期冰围和冰斗中。据不完全统计,终年积水的大小湖泊有50余下,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水面宽度多数为二三百米,湖水深度一般为七八米。冰蚀湖的湖底湖畔多为巨大的石条、石板平铺,部分为裸露基石。冰碛湖的湖底湖畔则以岩块、砂屑为主。部分湖泊有伸入的半岛或湖心岛。所有湖泊的湖周都保存有大量的冰蚀现象和各种冰碛物。湖水则由于基岩颜色、湖周植被或腐植质、湖中水草等的不同而显现翠蓝、棕红、棕黄、草绿、墨绿等颜色。具有考察意义和观光旅游的主要湖景有珍珠湖群、五彩湖群、叠翠湖、姐妹湖、干海子、黄龙潭、黑龙潭、温泉瀑布等。   螺髻山地势高耸,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加上人迹罕至,独特封闭的地理环境,原始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以及野生花卉、菌类品种十分繁多。原始森林面积30余万亩,植物种类包括南亚热带植被,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等共有180余科、2000余种,其中属国家第一批保护的珍稀植物就有30余种。野生花卉以杜鹃(彝语称“索玛花”)为最,计有30余种,每年3至7月,繁花似锦,铺天盖地。并且,不少杜鹃由于生长上千年而未受到砍伐,已长成须一至二人才能围住的大树,奇特无比。再加上有的杜鹃开花时能同时开出多种不同颜色的花朵,更是引人入胜,争芳斗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菌类方面,已知大型直菌150多种,80%可以食用、药用。有高等动物近400种,其中兽类60余种、鸟类252种、爬行类19种、两栖类26种,属珍稀和国家重点保护的,如短尾猴、小熊猫、金猫、林麝、斑羚、赤鹿、穿山甲、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灰头鹦鹉、圆胧齿类蟾、宝兴树娃、大凉蝾螈、东坡墨鱼等就有30余种。螺髻山以保存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成为我国少有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不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考察研究基地。   螺髻山周边地区,如西昌、德昌、普格、布拖、昭觉等县市,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我国最晚结束奴隶制的一个地区。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如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风趣的彝族婚礼,热闹非凡的火把节、达体舞、摔跤、赛马、斗羊,别具风味的彝族食品烤乳猪、砣砣肉、杆杆酒、苦荞馍、酸菜汤,还有建筑独特的彝族村寨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纷至踏来。   螺髻山历史上曾是我国较早的佛家圣地。自汉代开劈,唐代佛事已经盛行(鼎盛时期仅螺髻寺就养僧三千余人),建造了许多庙宇,现遗址尚存。唐末以后由于战乱和其他原因佛事日衰,于是有“隐去螺髻,始现峨眉”、“螺髻山开,峨眉山闭”之说。佛家称螺髻山为“紫微”。自清初至道咸年间,寺庙又逐渐兴起。据记载,仅螺髻山西麓就有曹峒派较大的庙宇两阁十三寺。螺髻山碧水幽谷,烟云飘渺,景观无穷,佛家称为仙境。   螺髻山气候差异大,“十里不同天”,原始森林保存完好,不仅存留着世界上某些频于绝灭的奇异生物,而且保存着完整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原始古冰川刻槽遗址,有“西子浓汝,峨眉淡抹,螺髻天生”的美誉,万千景象吸引了不少游人去万途跋涉,登临浏览,以探寻其无穷奥妙。螺髻山定会同祖国其它名川大山一样放出异彩。   螺髻山彝语称“艾鹅安哈波”,传说在两亿五千万年前“资木呷托”(全世界)洪荒泛滥,整个地球一片汪洋,所有山脉被洪水淹没。只有螺髻山的山巅上还能站立一只落难的鸭子,鸭子彝语称“艾”,再者螺髻山的山体像一只肥大的鹅,而鹅彝语亦称“鹅”,因此当地的彝族称螺髻山为“艾鹅安哈波”。      螺髻山奇峰林立,海子棋布,最著名的景观有七十二峰、五彩湖、万亩杜鹃花      在一亩以上,彝人们称之为“蜀莫阿洛”的黑龙潭、“蜀莫阿史”的黄龙潭、“蜀莫阿里”的五彩湖最为有名。      螺髻山第二绝是雄奇壮观的冰川角峰。古籍中所称的“七十二峰”实际上是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主峰山脊上排列成长龙般和高大的山峰群,其山脊高出4000多米的山峰有58座,主峰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形角峰,即著名的骆驼峰、蓓蕾峰。      螺髻山第三绝当推杜鹃花海。整个螺髻山上几十种不同颜色的杜鹃花争奇斗艳。在所有数十种杜鹃花之中最为珍贵的是乳黄色杜鹃。杜鹃花彝语称索玛花,是凉山彝族的迎宾之花。      螺髻山第四绝则应该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古冰川刻槽。它是由古冰川带夹坚硬的岩块,以强大的力量刻碾冰川底部两侧岩石,天长日久便形成宽而深的岩石刻槽。      螺髻山第五绝便是被誉为“水帘洞”的大槽河温泉瀑布。温泉瀑布位于凉山州普格县城西北部荞窝镇境内,螺髻山东坡段,海拔1800米的大槽河北岸。

  • 4 古白塔
    古白塔

    昌古白塔矗立在西昌城内西北部的隅原景净寺内(后改为白塔寺),位于凉山军分区后院。   西昌古白塔高21米,底层周长14.8米,成八方形,砖筑结构,共7层。北面镶嵌有永历十年修古塔记之石碑,刻有番文。从塔基第十层入门,有窄道,可沿自左至右螺旋形通道至第4层。5层7层内全空。第3层塔外有石雕微型佛像。塔顶亦雕有佛像。  据有关史料记载,此塔原在唐咸通14年(公元873年),由南诏国景庄王同母段氏所建。至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因地震倒塌。永历4年(公元1656年)重建。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复遭地震崩垮。清咸丰9年2月(公元1859年)再度重修至今。  西昌古白塔的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西昌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佛教传入凉山的悠久历史。

  • 5 好谷东汉石表
    好谷东汉石表

    昭觉好谷东汉石表,原位于昭觉县四开乡好谷增产村营业部农耕地里,发现于1983年2月,当时出土东汉光和四年石表一件,麟凤刻石一件及十余块残整不一的石构件,事后被埋人士中。由于没有进行科学发掘,故石表的形制、名称等都存在许多疑问。   1988年6月与12月,州博物馆和昭觉文教局组成联合抢救发掘队,对石表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东汉初平三年石表一件和三处石表基础。  光和四年石表呈上细下粗的长柱形,断面呈长方形,表身高162米,表面最宽62.5厘米,侧宽42厘米,表身已断为两截。正面文字3行,共约400字,皆为隶书字体。主要记载了东汉光和四年,越fid郡太守任命苏示县有秩冯佑为邛都县“安斯乡有秩”,还有“复除”上诸、安斯二乡赋役及有关当地当时乡里等组织内容,其命令有的是以“五曹诏书”的形式,由劝农督邮书椽李仁下达,这座石表达是邛都县安斯乡十四里丁众所立。  石表文正面:领方右户曹史张湛白前换苏示有秩冯佑转为安斯有秩庚子诏书听转示部为安斯乡有秩如书与五官椽司马苏芮议诸属功曹定入应书时薄下督邮李仁邛都奉行言到日见草口行丞事常如椽口主薄司马追省府教诺口正月十二日乙已书口昌延口光和四年正月甲年朔十三日丙午越嵩太守张勃知丞事大张使都益州治所下三年十一月六日庚子口长常叩头死罪敢言之诏书听郡则上诸安斯二乡复除齐乡及安斯有秩诏书即日劝农督邮书李仁邛都奉行勃诏口州郡口死罪敢言之口下庚子诏书即日理判也三月十四日丙午诏书太守勃行于东大宫守长常叩头死罪敢言之,使都益州口治口言高官口诏书即日始君迁里口等十四里口将十四里丁众受诏高米立石表师齐驱字彦新。  表文侧面:越口太守丞椽奉书言口常口都口光和四年正月甲午朔十三日口大官守长常郭曲部劝农督邮书椽李仁邛都口于诏书所到奉务口诏书口真口湛书佐延主。  东汉初平三年石表,只剩上截,残长75厘米,宽72.5厘米,厚26.5厘米,顶部有一长15厘米榫头。表面、表阴及表左侧都刻有文字。部分文字已模糊不清,字体为隶书。表面尚保存文字19行约180字。字径3厘米,表阴文字17行约380余字,字径2.5厘米,表侧文字6行约90字,字径2.7厘米。对表文的初步识别,似为当时文书的摘要,其体例与83年发现的东汉光和四年石表相似。表文内容提及“缮治邮亭”、“书赐复除”及“治水”、“常屯”等部分内容待考。  麟凤石刻,雕刻精巧,十分生动。在汉代画像石中,曾有类似的图形,但皆模糊不清,昭觉汉代麒麟雕像为全国汉代麒麟像之最。  东汉光和四年石表、东汉初平三年石表及东汉麒麟像的发现,为研究凉山地区及西南地区的民族史、交通史以及东汉时期的邮亭、赋役、军屯制度提供了新的材料。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嗨游景点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