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TOP5
昆明西山古称碧鸡山,北起碧鸡关,南至海口,为碧蛲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的总称。西山山峦起伏,隔滇池与金马山遥遥相对,形似卧佛,故也叫卧佛山。远远望去,西山又如—女子躺卧于滇池岸边,有“西山睡美人”之称。
聂耳墓(Tomb of Nie Er) 在云南昆明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松柏森森,绿树丛中,长眠着人民音乐家聂耳。他的墓地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琴颈,道上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七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七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富于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聂耳原葬在高至华亭寺之间公路西侧上方,墓系青石镶砌,简单朴素,有徐嘉瑞撰写的碑文。1954年,人民政府进行培修时,由郭沫若重撰碑文。1980年,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重建新墓,同年5月13日,迁葬于此。聂耳生在昆明,死于日本。日本人民为纪念聂耳,表达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1954年11月1日,在藤泽市鹄沼海岸聂耳遇难地附近,建立了聂耳纪念碑;1963年重建“耳”字形的花岗石纪念碑,郭沫若书题“聂耳终焉之地”六个大字,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先生撰写介绍聂耳生平的碑文。
1987年底,在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民族乡东坝村公所所在地澄日村的硝厂洛、花吉足、你可见、白云湾4处发现了大量彩色岩画,这是滇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有关专家认为,渣日村北依四川省木里县俄亚纳西族民族乡,东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奉科乡,南接丽江县大具乡,这些乡村都是纳西族聚居区,所以渲日岩画的发现无疑为研究纳西族地区社会历史及东巴文化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渣日岩画共有6个点,分布于渣日村南北两个方向。岩画大多呈茄红色,只有一处为蓝色,有关专家认为是用超红色赤铁矿扮画成。岩画直接绘制在金沙江边、半山腰和山顶上的青石崖壁上,整个崖壁呈崖厦状朝前倾。从江边到山顶的直线距离大约2000米,景象蔚为壮观。 岩画内容均为动物,其中可辨认的有岩羊、山羊、牛、马、鹿、野猪、虎等,以岩羊居多。多数动物头朝南方,也有极个别绘于南向动物图像之上的北向动物图像。画面简洁,线条较粗犷,但形象逼真,错落有致。最大的画面长23米,高4米,若真羊般贴立于崖上。显现天蓝色的岩画,分布较为引人注目。在3.4平方米的范围内,布满了绘制成的动物图案15个,有的只绘头部,图像互相粘连重叠。在岩画分布的6个点中,除上述天蓝色图像分布点外,有两个点绘有6—8厘米宽的弯曲线条,有一个点只用凿子把动物图像刻在石头上,并未上色;有一个点则因受崖顶石灰浆冲刷剥蚀,已模糊不清。 1995年,在香格里拉县东部洛吉乡木胜土的雷打牛子大片、岩不洛、居日岩不洛三处地方又发现了岩画,香格里拉由此成为云南省内岩画发现最多的地区之一,为研究香格里拉境内古人类活动状况提供了依据。 木胜土岩画无论内容,还是画法,几乎都与渣日岩画是一样的。岩画最高处达5.4米,最低处仅离地面30厘米。最大的画像是一头牛,分布于雷打牛子的大片岩画中,长达2.14米。最小的画像是一头仅有2寸长的岩羊像,分布于居日岩布岩画点中。本胜土岩画因长期的风雨剥蚀,大多已模糊,只有雷打牛子片的岩画点保存得较为丰富完整。
云南野生动物园距昆明市中心七公里,地处金殿国家森林公园之中,毗邻金殿水库,和世博园隔水相望。建设面积约3000亩,是云南第一个以野生动物养殖、观赏、展示为主体的新型旅游景区。它既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实现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是全国一个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科研基地,为国家的生态平衡作出巨大的贡献。交通公交:10路、150路可直达野生动物园自驾:沿穿金路直行至师大世博学院左转入沣源路1公里即到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云大没有上课铃声,学校钟楼里的钟声便是上下课的铃声。校园内古旧的建筑,为这所百年名校留下了历史的沧桑。在云大,你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可爱的小松鼠,和他们在校园里一起玩乐。云大里的银杏道,也为这所学校增添了几分浪漫情怀,漫步在小道上,看银杏飘落,闻着银杏的馨香,别有一番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