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TOP5
朝阳楼即建水东门城楼,雄踞县城中心,是建水县城的标志。 朝阳楼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六百余年,是滇南重镇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祖国边陲老重镇的象征。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 朝阳楼由四十八根巨大木柱和无数粗大的楹榫接成坚固的木构架,覆以三重檐歇山屋顶。《建水州志》证有“东楼凌汉”一景,谓:“东城楼,高百尺,干霄插大,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东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春夏之间上千雨燕巢居檐下,呢喃之声不绝于耳,蔚为壮观。 朝阳楼正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者,每字大近两米,结构笔力冠绝于世。 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巧,生动细腻,琦丽华贵城楼东侧为明饼临安卫声闻数里的大铜钟,唐三四千斤高二米余。 朝阳楼风吹雨打六百余年,经历了多次战乱的劫难大地震的考验,至今完好如初。有对联赞“栋字薄云霄雄踞南疆八百里,气势壮河岳,堪称滇府第一楼。”
龙在田(?-1654年),石屏龙朋旧寨人,彝族。明天启二年(1622年)随征安效良、张世臣有功,由土守备擢为副总兵。崇祯十二年(1639年),兵部尚书熊文灿诱降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献忠伪降,熊文灿令龙在田驻守谷城监视张献忠。不久李自成暗潜谷城劝献忠起事...
元都木元帅墓位于石屏县城西1公里的黑龙坡南侧。封土墓,坐西朝东,高1.85米, 封土直径6.3米。楼阙式墓碑,青石质, 通高3.34米,10通面阔2.8米。碑座高79厘米, 墓碑前龙柱通高1.12米,柱础上雕有石狮、石象。正碑高1.35米,宽63厘米,上书楷体大字前元都木元帅陈氏始祖墓。碑铭分列于正碑左右侧。铭文题为重修陈氏始祖墓碑记,共22行,全文673字。二十一世孙潜撰文,里人震缰王鼎勋书。 都木元帅,元世祖赐姓观音,以军功封闽(今福建省)海道,卒于闽疆。都木(观音)之子尊观音之赐姓,称号为观音政,曾任临安(今建水)路录事通判,因见石屏山明水秀,就以官籍定居于异龙湖畔。观音政在石屏定居后,将其父都木的衣冠礼葬在城西黑龙坡上,并追尊为始祖。该墓提供元代蒙古族落籍石屏的物证。1983年公布为石屏到文物保护单位。
何其英(1672-1723年),号六谷,别号洞虚子,云南石屏人。何其英学问渊博,性格豪放。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他只身由云南入西藏、新疆,不畏艰难险阻,跋山涉水,写出了《西藏指掌》一书。何其英还详细考察了石屏境内的两条主要河流,详细记录了河谷两岸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与奇峰异洞,写出了极有价值的《两河分志》,为云南著名旅行家。何其英故居位于石屏县异龙镇西正街竺家巷内。故居坐东向西,为单檐木结构民居建筑,占地289平方米。
大围山风景 位于哀牢山的东南段、六诏山脉南延部分,地处河口县,屏边县境内,景区划为大围由片区,滇越铁路屏边境内线和新现河线,有水围城、石夹槽、火山锥、灵宝山、岩峰石林、天生桥、滴水层瀑布、珍珠洞八个中心景区,风景区南北长30千米,东西宽6千米,总面积23万亩。大围山主峰2363米,次高峰大尖山2354米,最低处在河口县子母河岔河口,海拔225米。登上耸入云霄的大围山主峰远眺,雾海绿州,山峦河川尽收眼底。 屏边境内滇越铁路线上354千米处的人字桥,始建于1904年,桥长71.7米,宽4.2米,高102米,横跨绝壁,桥下水流湍急,十分险峻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