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TOP5
叠彩山是市区风景荟萃之地,有叠彩亭、于越阁、木龙阁、碧霞洞、瞿张二公成仁碑、仰止堂、风洞、庭湖、叠彩楼、望江亭和拿云亭等名胜,自古有“江山会景处”之美...
位于市区解放西路桂林中学校园内。宋至清代府学文庙场设于为此。原建筑已毁, 仅在大成殿遗址周围遗存元、明、各朝巨型碑刻13方。其中有元代《静江路修学造乐》、明代《桂林府儒学考祀先贤记》、清代《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记》、《御制平定准葛尔告成太学碑文》等,是研究地方史和民族关系史的珍贵资料。
榕津古街位于平乐县东南25公里处的榕津村, 隶属于张家镇行政区, 榕津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连理古榕、墙上古榕、榕津古街, 是一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的潜在旅游区。 榕津古榕群是由8株龄逾千年的古榕所组成, 尤其是北街口的连理古榕和东街口的墙上古榕最有特色, 实为罕见, 连理古榕不但古朴苍劲, 枝叶繁茂,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发育茁壮的气根酷似树干, 它与枝、干相连形成了带有几个拱门(拱门下可通行中型汽车)的奇特组合群体, 使人大开眼界, 赞不绝口。东街口的墙上古榕是一株榕树上在墙上, 令人分不清“先有墙还是先有榕”而惊叹。因此连理古榕和墙上古榕是榕津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的景点。同时榕津临街的几个大水塘沿街排列成为极有观赏价值的水体组合, 且还有榕津河、沙江河沿村边流过, 河两旁婀娜多姿的凤尾竹丛及其倒影十分迷人, 再加上村周围的田野, 使榕津旅游区就象一幅江南田园风光图。 榕津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长约二百米, 宽约五米, 时近千年, 保留较为完整的, 充满中国南乡情调的古村主街——榕津大街上。街内全部为南方民间两层楼式的大木、青砖结构的房舍, 虽显得破旧, 但整条街道完整, 青砖素瓦, 大楼飞檐, 显示了我国江南村镇建筑上独特的古朴风貌。榕津经济以农业为主, 工业很少, 所以, 基本上无污染。
桂林市象山景区位于城市中心,它包括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三座山相距不过二三千米,濒临漓江,半枕陆地,半沉江流,山水相依,是桂林山水的精华。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秀,加之千年的开发游览,早已成为一方旅游胜地,远近文明。 早在隋唐时期,桂林城中诸山就留下了古人寻芳览胜的足迹,吟咏赞美的诗篇。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更是出现过车马为之堵塞的游览盛况,那满山遍布的摩崖石刻造像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在宋代桂林环城游览水系中,三座名山更是重要节点,古人或由此乘舟,或系舟登岸,或泊舟山岩水洞,扫叶烹茶,把酒临风,览山水之色,探岩洞之奇。时移世易,沧海桑田,许多盛极一时的名山沉寂了,但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三座名山游览之胜却千年不衰。我们是否还记得,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的后半叶,对桂林山水的集体记忆,或者说高度概括是什么?回答是“三山两洞一条江”。与古人的文雅情趣相比,这样的归纳或许过于直白,但它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代表了桂林山水的含义并主导着桂林的旅游,其中的“三山”就是指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
“世外桃源”是阳朔新开发的5A级景点,主要由荷花池、燕子湖、燕子洞、侗乡风情和原始部落组成。景区内游览方式分为水上游览和徒步观赏。乘舟游于宽阔的湖面上,巨大的水转筒车及结构别致的风雨桥及铜鼓楼都在视野内;沿途还会经过原始形态的迎宾、祭祀、狩猎,又可欣赏民族舞蹈等风情表演。徒步观赏的是桂北各少数民族建筑的民寨群缩影,还可回顾广西少数民族在古代的酿酒、造纸、印刷、竹雕、木刻、陶器等文化。可参与的抢绣球游戏也让旅途更添趣味。适合喜欢摄影和民族风的游客。尤其初春时节来,可赏到绯红缤纷的桃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