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
景点TOP5
麻姑山,位于江西省南城县西郊,距县城建昌镇4公里, 主峰海拔1064.3米,与山下日温差8℃左右。千百年来, 它以峻秀奇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神话传说闻名于世,是我国东南道教与避暑游览胜地。 唐开元年间,因本山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而得名。据《云笈七笺》载:“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在诸名山之中,麻姑山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国内罕见。 麻姑山括起来有一溪、二涧、三洞、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九十九座庙宇,可谓“山灵果实,福地洞天”。八十年代以来,碧涛庵、垂玉亭、龙门桥、观瀑亭等名胜古迹得到了修缮,玉练双飞、垂瀑三叠、神功泉、半月泉等自然景观也得到了保护和装点。1992年,全县筹集资金,重修了仙都观仿古建筑群,重刻了大字《麻姑山仙坛记》,修建了160余米长的现代书法碑廊,竖立了进山石牌坊,修筑了双龙湖,与之配套的服务设施也在陆续兴建。
·学校简介 东华理工学院(原华东地质学院)位于著名的“才子之乡”??江西省抚州市。全院占地面积2000亩。校舍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经过近50年的办学历程,东华理工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管、经、法兼备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 1999年军工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东华理工学院由国防科工委管理调整为以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实行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管理体制,并于2001年签署了省部(委)共建东华理工学院协议。在全国首创了部属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后进行省部(委)实质性共建的新模式。学校设有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核工程技术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电子与机械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法与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研究生部、体育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教学部等教学单位和二级学院?长江学院(南昌)、mos软件学院。 东华理工学院目前校本部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3000余人。是全国首批学士学位和第四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学院获准开展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工作;2002年获准开展工程硕士学位工作。近几年,还与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在4个专业合作培养博士生。现有3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点、51个本科专业(其中6个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11个国防军工专业(含5个国家管理专业)、1个国防重点专业、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江西省品牌专业。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先导,以高职、专科、成人教育为补充的多层次办学格局。 学院由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担任名誉院长,拥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敬业精神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7人,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00余人,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4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00余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00余人,聘请兼职教授100多人(其中院士10人)。 全院有省级学科带头人26人,省级骨干教师40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2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部级劳动模范4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十佳青年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5人,第三层次43人。 东华理工学院被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为铀矿地质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以及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主办单位,学院的国家级“分析测试研究中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为参比实验室。依托“核设施数字工程实验中心”和“地理信息与数字影像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江西省空间信息与数字国土实验室”,于2004年2月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学院拥有6个研究所,4个科学研究实验中心。 近五年共获得了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9项,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3540篇,被SCI等国际检索150篇,出版论著70部。2005年各类科技经费突破5000万元。 东华理工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中外合作办学,近五年陆续派出专家、教师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共出访20多个国家、40多批次、170多人次。1999年以来,先后派出10位科学家去日本科技厅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问题开展合作研究。2002年与香港网大教育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网大国际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长江学院,并与美国莫斯理工学院合作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与美国、欧洲、澳洲、亚洲等国家或地区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还长期聘任国外资深专家来院任教。 学院秉承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校风,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从严治教,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三名。学院党建工作成绩突出,被江西省教育工委授予“2000-2003年度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专家评价:三个没想到与六个没想到: 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有一所办学历史这么长的学校,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集聚了这么多的博士和硕士,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有办学条件好,校园环境如此美的学校。 04年教学评估专家六个没想到:学校变化如此之大,办学条件如此之好,教学成果如此之多,对国家贡献如此突出,教师如此爱岗敬业,评建氛围如此浓厚。 04年教育部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东华理工学院自1956年创建以来,在光荣而曲折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牢记办学使命,形成、保持、发展了鲜明的“东华理工特色”:艰苦奋斗,为国奉献,构建核军工学科群优势。伴随着祖国核工业前进的步伐,学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勤俭办学,成为我国核工业开路先锋―核燃料循环工程人才培养的摇篮,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学院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稳定外延,注重内涵拓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早日实现“省内一流,全国知名,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而不懈努力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地区乐安县西南部,总面积3.61平方公里,全村820户,4290人,大都为董姓家族。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年),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有宋以来,全村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3名,举人78人, 任知县以上官员的超过50人,最高的官员为参知政事。董氏还有两名御医和多名对理学、经学、文学、武学、书法、建筑、经商等有造诣的人。流坑村不仅名人灿若繁星,而且古代建筑宏大壮观,类型齐全;书画雕刻,美不胜收,文献古物,异彩纷呈。经有关专家考察鉴定,全村现存各类传统建筑及遗址共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其类型有望楼、宗祠、民居、店铺、寺观、庙宇、牌坊、书院、墓葬、桥梁、寨墙、湖池、水井、风雨亭、古塔(遗址)等。除此之处,另有古代书法精品500多件,其中木制匾额164方,墙匾284方,对联64副,家藏文物共321件,其中不乏精品,如明清家具、傩面、谱牒即是。流坑村现存明清建筑数量之众多,类型之齐全,规模之宏大,文化内涵之丰富深厚,在全国自然村中首屈一指。 流坑村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居建筑,珍稀的文献古物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国家文物局罗哲文等六名著名古建筑专家考察流坑村后,盛赞“流坑民居建筑的的确确是一颗明珠,是建筑文物领域的一处瑰宝”,“流坑的建筑很有特色”,“它的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文化积淀很深厚,在全国来说都是很少有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古居”。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97年8月22日,公布流坑村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对现存21处古建筑核定并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可望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丰县琴城南门,盱水河畔的半山腰。曾巩,江西南丰人,幼年攻读于“读书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诗人和散文家。读书岩深丈许,高八尺,宽丈余,天然石室,内有石桌、石凳和小洞,岩前有一块石台,宽阔平坦,石台之上建有亭阁。石柱陶瓦、油漆彩绘、檐牙高矗,民族色彩浓厚。石壁上镌刻着南宋理学家朱熹手书的“书岩”二字。池边石碑上刻着朱熹“墨池”手迹。读书岩前景色秀丽、状观,树掩亭台,红绿相间,盱水西来,倒影如画,美不胜收。1983年值曾巩逝世900周年,在读书岩旁兴建曾巩纪念馆,馆内展示了曾巩生平及主要成就,展品以图片为主,图文并茂,以年谱顺序介绍曾巩一生性情耿介、清廉刚正。有全国各地搜集的有关曾巩拓片、报刊、评介、诗词、散文出版物或复印件等。为纪念这位唐宋八大家人,中国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书写“读书岩”金饰横匾悬挂于正中。
临江耸立,与麻姑山遥遥相对,分南北两峰,两峰相抵,仅距数尺,形成一条窄长峻峭的石罅,由罅底窥天,天空细如一线,此景称“一线天”,两峰绝壁上架一石拱小桥,名“步天桥”。南峰东面绝壁上,镌有明代著名学者罗汝芳所书“飞鳌峰”3个大字,每字约见2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