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
景点TOP5
绵竹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它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 在成都武侯祠大殿内供奉有诸葛亮祖孙三代于一堂的塑像,而绵竹双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是祖孙三代,前殿祀诸葛瞻父子,启圣殿祀诸葛亮。成都、绵竹两处祠堂展示了诸葛亮祖孙三代忠贞无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后人景仰,多有题咏。在成都武侯祠殿壁嵌有清代安岳令洪成鼎题《乾隆壬辰秋月过绵竹吊诸葛都尉父子双忠祠》诗碑:“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绵竹双忠祠的前人题咏诗碑也很多,这此题咏,都将诸葛子孙联系在一起,歌颂他们的“三世忠贞”。 史书载,诸葛瞻为诸葛亮47岁所生的长子,自幼“聪慧可爱”、“工书画强识念”,才识敏捷,诸葛亮为使他成才,曾写下著名的《诫子书》。诸葛瞻19岁时,娶刘禅之女为妻,拜骑都尉,历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待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忠贞,身肩重任,尽心竭力处理军国大事。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263年)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保绵竹。邓艾遗书诱降:“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来使,与邓军决战于绵竹,瞻军败,诸葛瞻临阵战死,瞻子诸葛尚驰马魏军冒阵而死,年仅19岁。诸葛瞻父子在敌军强大攻势面前表现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景仰和崇敬。
齐家堰水库位于旌阳区东河乡境内,属沱江干流绵远河水系,距德阳市区约10Km,总库容520万m3,坝高15m。主要功能为灌溉、旅游、养殖、生态环境保护,总投资945万元。
“中国绵竹年画”,是我国民族、民简艺术的瑰宝。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殿堂上,“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上画”、“山东维坊年画”齐名。同称为中国年画四大家。绵竹是中国名酒《剑南春》的故乡,“绵竹年画”正是在对酒乡民风民俗进行维妙维俏描绘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流派的。1992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一绝”荣称。 199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绵竹年协博物馆舍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设投资600余万元。该馆集处画研究、收藏、陈列、展览、生产、经营等种功能为一体,其规模和功能为目前我国年画专业博物馆之最。改革开入以来,年画博物馆的艺术家和画师们,致力于年画艺术品向年画商品的转化,相继开发了“刺绣年画”、“木雕年画”、“石雕年画”、“年画挂历”、“年画门卷”等产品并畅销于海内外,其中刺绣年画“赵公镇宅”荣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 景区电话:0838-6101845
1988年8月初到1990年春,文物工作者在什邡城西陆续发掘了22座船棺墓。 船棺取东西方向葬位均为独木刳凿而成。最长的一具7.4米 ,底部宽0.47米,棺深0.15米。棺头宽阔,棺尾窄小微翘。放置死者的棺框底呈凹状并有深浅不匀的十分粗糙的原始挖掘痕,棺的背面树皮依旧,整体形状酷似一条渔船。随葬物品主要是戈、矛、剑、削、釜、斤、锉刀、鍪等青铜兵器和生产生活用具200余件。铜器上多铸虎纹、手心纹等精美纹饰。另有一些罐、豆、盘之类陶器碎片。根据专家综合分析,鉴定为战国初期的船棺墓葬,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一处船棺墓葬群。 船棺墓群的发现,轰动了巴蜀,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难解之谜,使考古工作者也陷入了困境 。 什邡乃古蜀之地,远离江域,棺材为什么会做成船形?是沿江而居的巴族进犯蜀地的特殊葬式?是巴族先民藉舟而生的习性所致,还是先人“借舟回归”? 如果是沿江而居的巴族犯蜀地,那么,当时的历史应该是这样的: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盖虫蛇”(《韩非子•五蠹》)、“水迷行,汜滥于中国,龙蛇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下》)。 在江陵(湖北)、巫山一带,住着一群巴人。他们野居穴处,受禽兽虫蛇威逼,生活十分艰苦 。他们遇水而逃,遇旱而走。湖北的一支巴人渐由江陵向恩施、丰都、涪陵、重庆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巴人氏族为争夺首领权,曾约定于掷剑于石穴,中者为君。土船,应该是陶船,巴人曾以冶陶著名。据说,当时是廪君获胜,于是他带领族众 浩浩荡荡向蜀地开去。 巴人进入蜀地,如鱼得水,巴人习水性、假舟楫,当时的洛水是一条大江,正好沿广汉、什邡、新都、成都郫县,甚至大邑、蒲江、犍为一带游牧(据后人发掘,这一带均有船棺墓)。什邡是氏族杂处之地,说明战国以前这里也是一块膏腴了。既然是一块肥肉,令人眼谗,就会引起争斗。外来的巴人一定是这场争斗中的胜者,不然,船棺里不会有一块“十方雄王”的代表王权的文印的,也更不会有那么多的戈、矛、剑、削、箭簇等青铜兵器。 1995年6月发掘出的战国墓葬中,还先后发现一件铜弩机和一枚铜箭簇。 死而不忘舟船??迁徙靠了舟船,谋生靠了舟船,一生都未离开过,死了,还是以船为棺吧 。 叶落归根??过了一辈子,甚至游牧生活,远离了故土。故土在哪里?生前是回不去了,死后任这船游回去吧。 有人说战国船棺墓群是巴蜀文化的融合物。这应该是很有道理的。巴人进入蜀地,肯定会把巴人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渔猎、农耕技术等)带过来,影响甚至强加于蜀人,蜀人的文化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巴人,甚至巴人“变服,从其俗”,而最后融为一体。只要是人( 不分种族、语言),生活在一个区域,早迟要互相交往,互相依存的,当然会有一个“磨合 ”的过程。从船棺陪葬品就可以看出,除了戈、矛、剑等兵器之年,还有陶制平底罐、身长直圆刃的、细腰阔弧刃的斤等,这些都是蜀土著人的东西。
2000年10月27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龙门山地质公园被首批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该地质公园经漫长的地质演化史,形成了这里复杂的地质特征,其地层记录完备。 龙门山,是一座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天下名山。古称茶坪山、湔山,又叫龙山。中华民族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大禹就诞生在龙门山。为纪念大禹“凿龙门、铸九鼎、治水患”,又称龙门山。 龙门山在地质发展史中已高寿37亿年。其间经历了多次翻天覆地的构造运动,从而奠定了时下的地质特征,雕塑了现今的地貌形态,它恰似一道龙门横亘于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这间。 龙门山,北东起广元,南西到泸定,全长500多公里,宽30-70公里。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中段,南西自彭州市的磁峰起,北东到绵竹市的太平止,长约55公里,宽约35公里,含彭州、什邡、绵竹三市,总面积1900余平方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03°37′??104°12′;北纬31°04′??31°46′。龙门山构造带是以推覆、滑覆为其特色。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是该构造带的缩影,最具典型与代表性。从而地造天成了“公园”内丰富多实;其中导向景观有5类:“飞来峰”群、山水峡谷、丹霞景观、神禹故里和道教发祥地。在这些景观中,科研、科考、观赏价值最高的“飞来峰”群及峰丛溶洞等地质景观、银苍沟自然山水峡谷景观、道教发祥阳平治均集中分布于彭州市境内。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彭州市、什邡市、绵竹市境内,总占地面积19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推覆构造(飞来峰)或“冰川漂砾”、地貌、地层剖面。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是驰名中外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缩影,其地层发育丰富,分布众多的飞来峰与欧洲阿尔卑斯山飞来峰齐名,具有典型地学意义。公园内还分布有古冰川遗迹、典型地层剖面等地质遗迹,被地质科学家称为“地质科学迷宫”。 除此之外,地质公园内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存完好的生态系统,区位条件优越,是极具优势的休闲度假、游览胜地。 罕见的海绵礁、鳞木化石的国际盛名、古老的基底、神秘的飞来峰、独特揉流褶皱、高品位多层位磷矿、典型的地层剖面等,造就了九顶山重要的地史博物馆地位,可以堪称地层研究的聚宝盆,成为“地学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