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
景点TOP5
圣恩禅寺,座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香堂村内。圣恩禅寺在过去被百姓称作西庙。旧址在今天香堂的村西,(太伟高尔夫球场内)。现存有一口井,作为见证。在史志上记载的山名,现都可以一一对应之。据记载:“圣恩禅寺在昌平的崔村。明正统四年建寺碑,翰林院编修刘升撰,中书舍人赵昂书,景泰三年立石。刘升圣恩寺碑略,圣恩禅寺在昌平崔村北宝峰下,其地四山环寺,东至大独山,南至南阿坡,西至钓鱼坡,北至将军陀。长陵神宫监太监郁林年九十有四卒,监丞阮包等以其遗钱管建经始于正统三年十月,明年十一落成”。
巩华城,是明代皇帝北征及谒陵巡狩驻跸之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永乐十九年(1421)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随即在此建起一座行宫,作为皇帝巡狩和后代子孙谒陵停留之处。正统元年(1436)行宫被水冲毁。嘉靖十六年(1537)世宗驻沙河,礼部尚书严嵩奏请建城及修建行宫,驻兵防卫。嘉靖十七年动工修建,十九年完工,御赐名“巩华城”。城以行宫为中心,南北、东西各长1 000米,辟四门:南名“扶京”,北名“展思”,东名“镇辽”,西名“威漠
十三陵碓臼峪自然风景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长陵镇境内。距市区50公里,公交车直达景区,在举世闻名的明十三陵游览区西北约4公里,为1亿3千万年前北京地区发生的那次强烈地壳变动,形成的花岗岩体。在崎岖多姿的3公里长沟内,遍布奇花、异草、峻峰、怪石,有着浓郁的“野趣”,保持着众多的自然景观,很少有人工开凿的痕迹。且两侧山石壁立,一水中流,故有京北“小三峡”之称。 风景区分“琴曲迎宾”、“高峡平流”、“金潭幽谷”,四个景区,计50余个观赏点。
明十三陵西北4公里处,与碓臼峪自然风景区毗邻,是昌平区重要的采摘基地之一。 国家A级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平均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山林5000多亩。植被覆盖率95%以上,水土保持良好,空气质量优良。双龙山大体分为黑龙山脉和白龙山脉。山峰数十座、峡谷数十条。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